内容简介:本书以扶阳学说为指导,将体现扶阳思想的各种疗法汇辑一册,对各种疗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突出重点、彰显绝技。内容包括:药物疗法、灸法、针刺疗法、按摩推拿疗法、气功疗法、意疗法(心理疗法)及其他外治疗法。每一种疗法中都收集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西方现代医学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典型医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
内容简介:中医科学性问题,历来颇有争议。中医所命名的脏腑、经络,不是与解剖出来的人体器官直接对应,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是远古中华民族先哲,根据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规律所制订的历法。 中医科学性是必须进行论证的,否则,中医在中国,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就是一句空话。《中医科...
《四诊秘录》为清代医家欣澹庵(1853~1912)所著,欣氏撷取《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历代经典著作中四诊精要文句入韵成篇,并融合自己临床经验,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简明洗练、深入浅出地予以阐释、著就。 《四诊秘录》自成体系,共分上中下三卷,与欣氏所著《集试秘览》成姊妹篇,可以互相参阅。它强调色脉合参、四诊合参,各方面均有其独...
《脉理求真》刊行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卷一为新著脉法心要,介绍诊脉部位及浮、沉等30种脉的形象、主病等内容;卷二为新增四言脉要,系据《诊家正眼》所附刻的的崔嘉彦四言脉要予以增删和注释而成;卷三载录汪昂所撰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最后为新增脉要简易便知。 《脉理便读》成书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书成未梓,即授门生传习。清光...
杨博良先生一生,鄙仕途黄梁之梦,淡泊荣华,任医道青囊之术,慈惠苍生。常有危急重证,洞见二竖,校如桴鼓;无论贵贱妇幼,普同一等,倾力救治。 今存《杨博良医案》分内、妇、幼、外四科,二十一门。其中内科外感六门,以六气分类,内伤五门,以五脏分类;妇科四门,以经、带、胎、产分类;幼科二门,以小儿外感、小儿杂病分类;外科四门,以人体自然体位分...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秉四代家传、50余年临证经验,历数十年,广泛搜集记录秘验良方并验证之,从中精选了当代名医名方或历验有效之方1320余首,按内、儿、妇、骨伤、外、皮肤、眼、耳鼻喉等8科分类,以病统之,涵盖临床23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证。每收载一病,均列概述、病因、证状和论治。每选一方,均按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疗效、来源、...
内容简介: 《伤寒论》成书未久,便因战火散佚。虽赖魏太医令王叔和搜采编次,流传至今。但叔和加入序例及平脉、辨脉诸篇,已非仲景之旧。其后又经宋臣校正,去仲景原貌更远。故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后人附会者亦复不少。因此明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叔和编次之《伤寒论》非仲景旧貌,开错简重定之端。喻氏推崇方有执之论,认为《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
内容简介:《礼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之书虽不包括《伤寒论》,然而作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研习者不乏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伤寒论》文字古奥,言简意赅,注解者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学习《伤寒论》同时择取各家论著,去粗取精,不失为一条捷径。 纲目者,纲举而目张之意,《本草纲目》《医学纲目》俱是此意,本书作者亦取是意,起名为《...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3篇15章。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篇为脏腑学说,重点介绍脏腑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与生理病理特点,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实践依据及步骤等;下篇为脏腑辨证治疗,依据五脏分五大系统,概述本系统主要发病范围、病变规律、用药法则、临证要点等,辨证治疗以寒证、热证、虚证、...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经穴名称所含深意作出解析,是对穴位名称深意的挖掘。作者在深入探索与研究及临床验证后发现了经穴的气血特征及所在三部九候的层次;发现了气血的流行出入运行特点、气血的作用区域范围,对经穴所属的气血调节可治疗的疾病;以及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应该使用的相应治疗方法。作者还在在探源解析之后,列出临证治要,便于读者实践。本书条目清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