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采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与宗教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来考证现有岷江源区域的民族宗教艺术留存,审视居住于该地区的藏、汉、羌等民族宗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苯教、道教、羌族宗教信仰等多种信仰长期共存的艺术表象,以历史的横向与地域空间的纵向比较,追索其艺术动态变迁的过程,对艺术形式的流变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进一步证明岷江源松...
《热贡艺术及传承人》丛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考察,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借助影像记录手段,梳理热贡艺术鲜活的发展历史,力图全方位立体真实呈现热贡艺术的原生态文化生命价值。《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汉文版、藏文版)为本丛书第一批成果。 本册为其中的一本。本书为汉文版。以热贡地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摄影、录像、翻...
《鬼界节度与劝善目连》系著名戏曲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所长王馗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被纳入曾永义主编的台北“国家”出版社戏曲研究丛书中,以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受到学术界关注, 现在我社出版该书简体字版。传统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在民间也被称作“鬼节”,是宗教特征十分鲜明的民俗节日。演出于鬼节的目连戏,是重要的民俗事项。目连戏是以宗教故...
本书采用大16开本,约440页,收录作者费数年之功整理的张君秋代表剧目伴奏曲谱50余出,分为选段(以剧中的主要和重点唱段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选场(以剧中主演的场次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按顺序相衔接)和全剧(剧中所有人物角色的唱腔按照出场顺序排列)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所收剧目大体按照录音年代排序,时间跨度为1938—1990年。记...
《博约相辅——戏曲跨媒体艺术问题探究》为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科研论文结集,约10万字,黑白图片70余幅,包括“绘画新论”“媒介表达”和“国际视野”三部分,内容聚焦传统戏曲的跨媒介表达以及海外的艺术传播理论。本书围绕戏曲文化与跨媒体艺术的问题,结合教师自身学术专长,展开了丰富多元的学术研讨和理论梳理,涵盖了戏曲与跨媒体艺术当代发展和...
《鄂尔多斯“古如歌”口述史》,是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古如歌”项目的一部访谈实录。“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种。古如歌,现留存于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和达拉特旗较小范围的地区,演唱者也只是少数群...
本书约16万字,系相声表演艺术研究的专著。作者从相声艺术的本体出发,联系实际,探讨了相声艺术的表演形式、表演特征、艺术风格与“流派”、表演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相声演员的主体性和观演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相声表演的美学意蕴进行了初探。当下关于相声艺术本体的理论研究依旧匮乏,且学界和业界脱节较为严重,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对相声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本书是故园画忆系列中的一本。方山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东屏关帝山与娄烦、交城接壤,西依汉高山与临县毗邻,北与兴县、岚县交界,南与离石县相连。总面积1434.1平方千米。方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方山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方山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本书约25万字,是研究梵语戏剧起源、发展以及梵语戏剧学理论著作《舞论》的一部专著,内容分成三部分:一、梵语戏剧作品赏析(1-9章),以历史时序为经,详细介绍了印度历代著名剧作家的作品,如马鸣、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戒日王、薄婆菩提、跋吒·那罗延等,总结了印度历代戏剧创作的成就;二、《舞论》导读(第10章)及部分章节选译(第11章),以...
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中国昆曲艺术》系列由中国昆曲博物馆主办,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以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2009年1月印发《中国昆曲博物馆》(试刊号),2010年5月起开始正式印发《中国昆曲艺术》第1期总第2期。该系列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