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医界一般公认为末南阳张仲景先生“勤求古训、博採众方”而纂辑成编,传世《伤寒论》、《金匮要略》即保存了其书主要內容。北宋时期编成《太平圣惠方》,其卷八集中收录有与今传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以及《千金翼方》所引用《伤寒大论》条文大致相近文字。而...
本书共四卷,卷一、卷二仿效《三字经》的体裁以三言韵语概述医学源流、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卷三、卷四详论该书中所列各种病症的方药,并在书末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阴阳、脏腑、四诊等中医基础知识。该书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
本册分为张锡纯遗稿与后学发古两个部分。张锡纯遗稿为1957年河北省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时,张氏后人献出的张锡纯生前未刊登的诊余笔记、回复读者提问、书评等内容。后学发古为笔者选取近现代国内一些中医名家如李士懋、田淑霄、傅文录、宋知行、董正华等对张氏学术思想的一些...
本书作者主要由民族歌剧的戏曲化和戏曲的歌剧化入手,将20世纪至21世纪戏曲与歌剧的发展做理性的探讨,寻找二者的关系。同时,尽力从戏曲史和歌剧史、音乐学的角度予以全面关注,从而发现二者相互纠缠的演变规律。 ...
社会上不少关心我父亲李重人的人们,发表了许多有关他的文章。对重人先生的遭遇感到深深地同情,对他的早逝感到无比的惋惜,对他在中医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多有褒奖,对他在书法、诗词、绘画、文史哲上的修炼和鉴赏能力表示敬佩。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为李重人先生包括本校的名老中医专门办了...
以《黄帝内经》为依椐,提出五形人天和态概念,指出未病即为病前之病,介绍一下内容:辨识五形人正偏之形、色、音、貌、态,五形人年忌,五形人先天禀受,从生活、导引、膏方三个方面治未病,为中医在整体观念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拓展与实际操作方法。全书共八章,约30万字。
本书以人体、自然、社会、精神意识为生理病理基础,方药为治疗手段,精气阴阳法则为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认识中医理论体系,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路线、程序和操作方法。力图解决长期以来,辨证与论治脱节,中医理论和实际不相结合,有的方面治疗效果差的问题。全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上篇重点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
本书汇集了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近几十年来思考中医中药的51篇文章。李老在这些文章里对中医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思考,对中医药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中医药的未来也进行了憧憬和规划。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和科学的医疗技术,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灵枢经纂义》是《汉代医学经典纂义》丛书之一,该丛书是一部汇编汉代医籍训诂资料的丛书。这些经典在流传中,经过历代学者反复进行校勘、注释、补遗、辑佚等整理工作,不少学者还对书中的理论、方药和技术多所阐发,留下大量宝贵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丰富而散在,或...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自己学习中医的传奇过程,祖上七代业医,宋象震祖爷爷,宋传平祖爷爷治疗疑难杂症声名远播。拜访佛道武术中的遁世高人及学习他们独特的治病方法。如四川济尘大和尚、离欲上人的法裔、武当祝华英道长、文圣拳刘利平、贺玉秋宗师等。第二部分讲述易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