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老北大自建校(京师大学堂)的校园空间拓建历史。 现代校园的出现,是城市与教育近代化的产物。老北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自清末建校以来,经历了校园空间从无到有、逐步拓建的过程:从清末改造旧式公主府,到民国时期增建新楼、拓展校区,再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形成三院五斋的校园核心格局,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操场等新式要素基本完备。抗战...
吴景超(1901—1968)是一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及新闻传媒等方面卓有成就且影响深远的人物。鉴于有关研究比较零散,相关研究资料多未经整理,我们编辑了这本集研究性、纪念性与资料性于一身的纪念文集。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研究与纪念”收录研究论文或纪念性文章21篇,部分已在他处发表者均由作者根据其研究进展进行补充和修改。第二、三、四编所...
本辑原版影印京剧武净名家钱宝森手抄本“八大拿”剧目《霸王庄》《东昌府》,请专家撰写《前言》,交代关于“八大拿”剧目的不同说法,以及钱宝森整理《霸王庄》与《东昌府》( “八大拿”剧目)的经过、剧目的价值和意义,并附录稀见“八大拿”相关剧目脸谱、剧照、戏单,以管窥当时舞台情状。钱宝森系著名武净演员钱金福之子,自幼随父学艺,耳濡目染终得乃父真传...
此为《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三辑),收录著名昆曲家曹心泉谱曲《归元镜》原版全本,请专家撰写导读,说明版本流传及舞台搬演情况,附录演出广告。《归元镜》传奇为传统戏曲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佛教净土宗主要人物庐山慧远、永明延寿、云栖莲池三祖身世故事和衣钵相传经过。著名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和藏书家吴晓铃所藏《增广归元镜》被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第五...
《雷慕沙文集》是将西方首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的汉学研究成果第一次集中展示给中国学界的作品。雷慕沙对中国有着广泛和深刻的研究,影响了数代法国汉学研究者。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译介,中国学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西方对中国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 本书稿为《雷慕沙文集》第一卷《汉文启蒙》。 1822年出版的汉语语法书《汉文启蒙》(élémensde la gr...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的稿件,全部来自译者们对《国际汉学》的投稿。其中有的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有的是著名汉学家的名著译文,学术价值都非常高。因种种原因,这些译文未能在《国际汉学》上及时刊发。考虑到文章的时效性,《国际汉学》刊物编委会决定创办《国际汉学译丛》这份学术辑刊。本书为《译丛》第1辑,下设三个栏目,分别是:中国...
2022 年,恰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80 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4 月 29 日,梅兰芳纪念馆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暨十佳论文颁奖仪式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 20 位青年学者分别从梅兰芳生平考证、表演理论、舞台实践、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探讨...
本书视语词为历史经验与时代体验的聚合与浓缩,将关键词作为探索当代德国小说二战历史书写的出发点。为此,本书共选择四部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君特·格拉斯的《蟹行》,马塞尔·巴耶尔的《卡尔腾堡》,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以及斯特芬妮·茨威格的《无处为家》。概括说来,本书认为关键词兼具表征与形塑的双重力量,其中不仅沉淀着二战历史书写的多...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为《黄帝内经?灵枢详注》(2017年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之继篇,承《灵枢详注》之得,以求“信”为首务,以正确读通原著为旨归,于文字注释最为着力,逐字逐句进行剖析,释字释词以《说文》及经传为依据,言必有据,不出无据之言,不作妄说,求其本意,还其本真。体例结构:与《灵枢详注》同,首以解题,次以详注。写作方法:桃木流传,本...
本书《被重新建构的“传统”》收集笔者近年来发表的评论文章50余篇,总字数为20万字,主要聚焦昆曲、评弹等苏州本土文艺领域和文艺创作,如《评弹创作当有时代之思》《经典常新:苏州评弹的传承之道》《振兴传统书目需要“革新派”》《戏曲评论的视野、姿态与工具》《今天怎样说长篇弹词?》《今天这样编创评弹新书目?》《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的塑造与成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