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一辑——《听歌想影录》

发布日期:2008-02-19 0:00:00 来源:

这是一个痴迷京剧人的看戏记录。这些记载,在当时也许平常,无非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各剧场演出京剧的盛况,以及某名角在台上的风采、演技等等。其中也难免有个人偏爱。然而,有谁想了解六七十年前京城戏曲舞台风景的吗?那么这本小册子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罕见书了。

《听歌想影录》于1941年10月由天津书局出版,作者张聊公,当时是天津银行界职员,他有条件醉心于歌场。本书所载观戏时间,起自1913年,至1918年止。从某年某月某日某剧场演过什么戏,到剧场环境,演员的表演多有记述。当然,限于作者的兴趣,他单纯着眼于演员的唱念做,很少涉及剧本的思想内容,这也是旧时顾曲家和戏迷习见的弱点。作者还可以粉墨登场,演过《长坂坡》里的赵云,那么这本书也是一个票友的看戏札记。

我以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记载翔实,举凡伶官之沉浮,剧场之兴废,都有时间、地点可查,非一般传闻或间接所得者可比。作者在本书“自序”里,也自诩他的书可作“信史”来读。

我算不上京剧爱好者,但在北方长大,耳濡目染,也数得出一连串京剧老伶工的名字。由于年岁的关系,到底无缘接触这些名伶的声貌,《听歌想影录》却带我进入歌舞灯影中,得睹当年诸名伶魅人的风采。特别是属于社会人情和市井风俗方面的,更使我长了不少见识。比如人们常说的谭家三代演员中只有谭小培无光彩,他的父亲谭鑫培和他的儿子谭富英都红极一时。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谭小培几乎在台上是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在《听歌想影录》中,却多次记载了谭小培演出的实况,唱念做皆有可取之处,甚至相当不错。只是他的名声为其父子的盛名所掩,而人们又多相沿旧说,在传闻中竟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演员。关于北京的堂会戏,这是当时的历史产物,景况如何,后来人是难以想象的。《听歌想影录》里却有不少的记载,大体见其规模,那戏目亦显示着豪门的权势和财势,晚间开锣之后,常常要唱到第二天黎明三点钟。我们从作者如实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达官贵人们的奢侈。例如1913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家里唱堂会戏,梅兰芳、杨小楼诸名伶都出台了,而老伶工谭鑫培,当时已老病侵寻,仍然力疾登台。当戏里演到跪拜的场面时,体力难支,只得由别人扶他起来。谭鑫培最后还是倒于堂会戏上。那是1917 年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为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廷,演出《洪羊洞》,他被迫抱病上台,回到后台就倒了下来。不到一个月即死去。

书中也写到了剧场风俗,如1918年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台下的观众席仍然摆着方桌,观众围桌而坐,边饮茶,边看戏。如这一年的二月某日,作者在吉祥戏园看梅兰芳演出的《祭塔》,同时还有王凤卿、程继先的《雄州关》;高庆奎、姚玉芙的《击掌》等戏。最前排可以看上场门的一桌,只有一个人据案独坐,极有排场,那是军阀徐树铮。最前排正中一桌则为支持梅兰芳多年的银行家冯幼伟。未终场,作者又到近处的丹桂戏园,台上正演程砚秋的《武家坡》,座上“亦有一位大名士罗瘿公先生,其时罗尚未与砚秋相识,但已发见此惊才绝艳,非常激赏而已。”这是一本京剧史话,欲问何物可以重现民国初年北京剧场实况,无疑的也是这本《听歌想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