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戏剧史料还原“真实”的梅兰芳》

发布日期:2016-07-15 0: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12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题为《戏剧史料还原“真实”的梅兰芳》的文章,以下为原文:

梅兰芳艺术成就的彰显,乃至成为中国戏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在民国时期。其多次以京剧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人物,则始于日本。

笔者当年的博士生袁英明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梅兰芳民国早期的访日演出,论文开头就说:“在近现代史上,梅兰芳是日文中罕见的、直接用中文标名的中国人物,连日本人都认为‘此实罕有之事’”,可见梅兰芳在日本受重视的程度。

原本以为,在日本,梅兰芳的研究史料是比较现成的。但袁英明多次向我表示,尽管早稻田大学梅兰芳的文献史料不少,但大部分零散而缺乏整理,更需要在日本的国家图书馆和当时中日报刊媒体中多方爬梳,并查核相关的人和事。因此,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异常繁重。

学界并不十分清楚,梅兰芳在20世纪30年代访美访欧之前,早已在十年前的1919年和1924年两次访日公演,并引起了轰动。袁英明作为梅葆玖的入室弟子,理当做这项工作。2013年,她的博士论文进一步充实后,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东瀛品梅》。倘若文献史料缺位,这件事是完不成的,值得深思。

我一直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重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成果层出不穷。后来因为战争等原因,有些学术研究便中断了。在戏剧领域,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史料很多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研究。

关于梅兰芳中青年时代的史料就极为丰富,但史料的散佚、删改或遮蔽,实际上会使梅兰芳离我们越来越远。戏剧界的名人往往让人们说不尽,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关汉卿”,近现代则有“说不尽的梅兰芳”。“说不尽”不等于让名人进入“神坛”、无限拔高,而在于还原立体的、鲜活的、丰满的原型——哪怕是有缺点的原型。

以梅兰芳访日为例,梅兰芳民国初期两度访日,进行的是商业演出。但公演遭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反对,梅兰芳一度矛盾、犹豫,只是因为不能违背早已签订的商业合同,才与日方讲条件并完成了演出。这都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但是一旦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华土地,梅兰芳则巧妙地“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演出……这些鲜活的史料既是客观存在,也不会损毁梅兰芳的整体形象。

对梅兰芳及其表演艺术,早年间也曾有一些“非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看法会有所变化和深化。在梅兰芳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笔者曾为中央电视台写过专题片《美的化身——梅兰芳》,认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美的化身”,他的艺术“美”跨越国界、跨越时代。二十年过去了,再看梅兰芳,就不仅是美的化身了,同时也是中国戏曲、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2015年夏秋,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编校出版了《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学苑出版社出版),有“空谷足音”之感。编校者采取客观的学术态度,无论国内、国外,正面、反面,只要是重要的,一律原文收录,不加人为的删节,洋洋五卷本的珍稀史料前所未见。这些珍稀史料,本不应被淡忘,更不该被历史淘汰,体现了新时代梅兰芳研究领域里更为全面的大规模梳理,是戏剧界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文献性学术成果。

《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中长达3万余字的长篇导论,开拓有新思路,阐发有新观点,更是点睛之笔。傅斯年曾说过,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史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料证史,据史料论史,是科学的学术途径。倘若史料有偏差,有错误,甚至会颠倒学术观。梅兰芳作为近现代戏剧史和文化史上的伟人,其史料是一笔难得的学术财富。以梅兰芳为切入点的艺术研究,同时也是对近现代中国戏剧史和文化史的历史性经验总结,甚至值得反思。

文字是思想的记录,纸质媒体始终有负载和传承“文化基因”的作用。在当今新媒体、多媒体时代,出版界也在走向新媒体,但纸质媒体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时隔一个世纪,民国初期二三十年代的图书和报刊上有关梅兰芳的文字无疑已属于文献史料。在《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中,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有人情味的梅兰芳,这对推进以梅兰芳为中心的京剧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周华斌)


梅兰芳研究基本文献史料 首次系统整理出版

《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萃选民国时期梅兰芳珍稀史料20余种,共200余万字,内容包括梅兰芳家世的梳理、从艺经历、艺术的探讨、交游酬酢、宣传推广等,涵盖梅兰芳的演剧生涯、艺术追求和生活历程,再现了立体、丰富、多姿多彩的梅兰芳。纵观收录文献,视野开阔、内容全面,有以“梅党”中人为代表的捧梅者的视角,有对梅兰芳无好感的“反梅者”的视角,还有平心而论的“中立者”的视角,以及“异域之眼”——域外研究者的视角,有助于今人认识一个真实全面、血肉丰满的梅兰芳。该汇刊所收录史料以专书为主,一部分来自国内专业图书馆收藏,一部分为专家私藏,还有一部分来自日本、台湾和香港高校图书馆,一般读者、研究者较难见到。   

本书通过对于民国时期梅兰芳珍稀史料的整理、汇编、研究解读,填补了京剧学研究中的空白,有助于解决梅兰芳乃至京剧研究中的一些疑难,对推进以梅兰芳为中心的京剧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