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实用的京剧“总讲”

发布日期:2006-10-23 0:00:00 来源:《中国京剧》2006年第9期

《中国京剧》第8期刊登了我社新近出版的一套有关京剧剧本、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方面的总讲——《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的消息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为此《中国京剧》杂志社特意采访了这套“总讲”的副总编常立胜老师。

封杰:常老师,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出版的创意从何而来?

常立胜:现在,有一种理念提倡:继承与发展。但是,往往是只重视了发展,而忽略了继承。我们这些编委们非常重视继承,我感到我们现在是在做一种“守成”的工作。黄克先生和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萌发了整理一套京剧“总讲”的想法,当时,主要是无有投资方,因为要做成这件事需要一笔非常可观的钱。现在,学苑出版社的孟白社长很有远见,而且相当有魄力,出资为咱们京剧出版了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孟社长说“今后什么才能站住脚?只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

封杰:您刚才提到的黄克先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好吗?

常立胜:黄克先生是著名京剧艺术家,“黄派”艺术的创始人黄桂秋先生的公子,他还是我国元曲专家,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馆长。也是这套“集成”的主编。

封杰:书中收录了哪些剧目,对于剧目的选定和整理者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常立胜:现在这套“集成”前八集的精装版已然面市,书中收录了几个流派的代表剧目,这些剧目都是各个流派艺术的精华。在与出版社谈妥之后,我们立刻召开了编委会,确定了我和吴春礼、蔡景凤、赵晓东、杨凌云为副主编,开始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工作。我们这些人原来都是从事京剧编剧和编辑的,对京剧是比较熟悉的。从1999年组班到2000年收稿子,后经过编委的编辑到目前送到出版社,已有170多个剧本。剩余的剧目我们也分布了下去,正在陆续的整理之中。

封杰:您们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计划出版多少剧目?

常立胜:我们计划将民国以来的几十位流派创始人和优秀继承人所擅演的经典剧目220余出收录在内,尽全力来展示京剧鼎盛时期的大致面貌,可以说是收入流派最广、剧目最多、整理最详细的剧本集。比如:马派剧目的整理工作我们请了迟金声、马崇仁、安云武、常保全等;余派我们请的是刘曾复、范石人、张业才、李舒、杜鹏等;麒派的整理者是卫明,其中加入了一出何玉蓉演出的《哭祖庙》,是由何老师的儿子何顺荣整理的;唐派剧目的整理工作是由其女儿唐玉薇来完成的。我们这次还对多年来“遗忘的角落”、京剧武丑名家叶盛章先生的演出剧目进行了整理,这方面我们请原内蒙古剧协副主席、剧作家赵纪鑫具体完成,他访问了许多老艺术家。同时,为了完成好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我们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第一批出版后,我们将分几批推出旦行、武生、花脸、丑和群戏等等。这里面有60%的剧目是先前从未出版过的,另外我们还挖掘出一大批绝迹舞台多年或濒临失传的传统戏,如《绿珠坠楼》、《安天会》、《困曹府》、《铡判官》等。

封杰:看来此次出版的《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可以说是近50年来的大手笔、大工程。在您谈到新出版的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时,我联想起潘侠风先生编辑出版的一套《京剧集成》,不知新旧《集成》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常立胜:首先,我们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采用全本记录方式,再现了流派剧目的风貌,票友拿过来就可以使用,剧团可以根据这套京剧《总讲》来拍戏,戏校可以以此来授课,更主要的是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又是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做戏曲研究工作也是相当有益的。因为,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各流派剧目的精华。现在我们编的系流派的全本,而且剧目之前都会有一篇非常精彩的剧情介绍,介绍这个戏的源流、表演、发展、特点,是请专业的戏曲人士来撰写的,可以说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当今最为全面、准确的。

封杰:在收集流派剧目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常立胜:困难很多,主要是整理人员难寻。对于有些比较久远的剧目咱们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经过多方请教都无法收集到的,我们也就只好割爱了。

在我们做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之初,我们也是顾虑重重,有的老先生已然不在了,带走了一批精彩的剧目,有的老先生年事已高,不能亲自来做这项工作,但是,他们的后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来做。当然,我们也有严格的规定,就是整理者必须是曾经得到过老艺术家的真传实授,最好是曾经在舞台上“洗礼”过。比如:马连良先生的马派剧目,我们就请马崇仁和迟金声老师,《白蟒台》就找得到过马先生亲传此剧的安云武整理,这出戏他也演过;王瑶卿先生的王派戏,我们就请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整理,因为那里是王派戏的基地。另外,学习王瑶卿先生的戏好比盖高楼打地基一样需要扎实,对于业余票友、专业演员来讲学王派《十三妹》、《双阳公主》等戏在表演、念白、身段方面会大有益处。麒派我们请的是周信芳先生的秘书卫明老师整理的;武生的杨小楼我们当年请朱家溍先生整理了一出《麒麟阁》,不久后朱老就故去了,我们只好改成整理高盛麟先生的剧目,开始是周笑先生来做这份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周先生也故去了,我们再找周先生的儿子周庆九来完成。

封杰:如此看来,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都是有谱的。

常立胜:的确像你讲得这样,我们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有谱的。例如:余叔岩的余派剧目我们就请年已93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来为我们“把场”,让李舒等人来整理。唐韵笙先生的唐派剧目现在对于我这辈人或年轻一代的演员、戏迷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就感觉到唐老先生的戏非常有特色,他的表演、扮相、服装的确不同于其它流派,我们请的是唐老先生的女儿唐玉薇来做,她为了这份工作去了许多城市,走访了唐老先生教过的弟子,也就是她的师兄来帮助完成,所以,唐玉薇整理的这几出唐派戏非常精彩。另外,对于叶盛章先生创立的叶派武丑风格,多年来一直未曾涉足到,这次我们收录了他的剧目,例如:《祥梅寺》、《酒丐》、《徐良出世》,这些剧目都是最具叶派特色的。弥补了“自有京剧以来就无人为武丑行当做过”的遗憾。

封杰:唱腔、曲谱可能比较好整理一些,而对于舞蹈、武打来讲又如何来整理呢?

常立胜:我们在这方面始终以忠于原作为准,也就是说,当年舞台上的舞蹈、武打套路怎样,我们尽可能地按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比如:李万春先生的代表戏《火并王伦》,开始我们请了李万春先生的一个学生,但中途有些表演已记不清,我们只好再请李先生的一个搭档、“鸣春社”的弟子钱鸣业老师来将锣鼓经、筋经记录整理出来。盖叫天先生的《一箭仇》当初我们请盖老的后代来整理,他们都无法完成,最后请的是身在上海的、原中国戏曲学校的老师,年过八旬的赵雅枫先生,他把盖老表演的身段、扮相、把子,包括弹髯口、踢大带全写了出来,一样不落,非常细致。

封杰:从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冷门戏。

常立胜:对,有的艺术家也有他独特的剧目。像何玉蓉老师的《哭祖庙》就属于冷门戏,这是汪笑侬先生创演的。但是,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像白玉昆先生的戏我们就没有收集到,当年曾有“杨瑞亭的腿,白玉昆的嘴”的说法,可想而知,白老先生在那个时期的演出盛况,他的《疯僧扫秦》等很有特色,我们也特希望白老先生的后人、学生能够跟我们联系,把白玉昆先生的剧目整理出来。贯大元先生的《马芳困城》很具特点,我们就收录在内。

封杰:在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中既有马派的《清风亭》,又有麒派的《清风亭》,这两个流派在书中如何表现出来?

常立胜:马派、麒派的《清风亭》在文学剧本中区别不大,它主要的不同是在于表演、唱腔、锣鼓、筋经方面。同时,像《审头刺汤》也有两个版本的录音,一个是雷喜萧长华、程砚秋的,另一个是马连良、萧长华、张君秋的,首先这个戏是以老生为主,我们就选定马派风格的录音,这主要也是考虑到大家在学习方面比较通大路。

封杰:在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中我发现一个流派未见收录,那就是红生戏,为什么?

常立胜:王鸿寿老先生的红生戏非常具有特色,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李洪春先生又有所丰富,从《关羽出世》到《走麦城》,演绎了关羽的一生。另外,李洪爷还有一些独门本戏,如《截江夺斗》、《秦琼表功》等,经多方联系,却无人能做。为了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能够顺利编辑出版,我们到过上海、天津、武汉、东北、杭州等地。

封杰:那您在编辑过程中是否感受到现今的演法与过去的有所不同?

常立胜:是。去年我到东北看了几出唐派戏,感觉他们现今的演法和过去的老艺术家的风格有很大区别。读者会在《集成》中有关唐派戏中有所发现。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也许是演员没有见过唐老将,也许是自身的功夫无法表现出来。其实老先生的演法丝毫没有与时代脱节,也没有和现今观众欣赏水平“隔代”的感觉。

封杰:这些剧目的整理出版是否牵涉到版权问题?

常立胜:关于版权问题,我们是相当慎重的。有些传统剧目因时代久远已不知编剧者是何许人了,像马连良先生的《串龙珠》改编自山西梆子,李少春先生的《上天台》学自余叔岩,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根据《版权法》这些剧目就属于社会共享。而知道的一定要注明作者的姓名,如李少春先生的《野猪林》虽然改编于杨少楼、郝寿臣的本子,但戏曲艺术片中注明编剧为李少春,所以这个版权就应属于李少春先生所有。

封杰:现在,我已经见到了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前八集的书样,在价格上又是如何确定的?您认为读者们能够承受得起吗?

常立胜:目前,出版社是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先出版精装版的,然后再陆续出版平装版的。对于我们编委会来讲,当然愿意多出版平装版的,为了多多地普及,咱们的读者朋友能够承受得起,更为了能够尊重出版社的意见,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封杰:在市场营销方面,编委会与出版社之间是怎样的标准来做的?同时,您预测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的市场前景如何?

常立胜:起初,我们在编辑上想按照生旦净丑划分,后考虑这样容易使剧目纷乱,最后决定以流派来集中出版,先出版生行的,陆续推出旦行、净行、武生行,群戏作为“大轴”最后奉献给戏迷朋友。对于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的市场前景我感觉后劲更强。现在,出版社付出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来做这件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的出版不可能像社会畅销书那样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销售量,利润可以立马回收。但是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却是有十年到几十年的后劲,时间越久远它的功效就越发显著。所以,我非常钦佩这位年轻有为的孟白社长,他很有魄力,非常有远见。

封杰:我们祝愿这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能够早日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