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出版社将于2007年5月出版由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杨鹏举、曹丽静、侯仙明等校注释译的《黄帝内经.灵枢》一书。《灵枢》又称《灵枢经》与《素问》又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杨鹏举先生历时三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其中仅《灵枢经》破解千古之谜的难题有36条,争论不休的疑点有62条,目的是更好的为教学、临床服务。今将《灵枢经》部分样稿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书稿选登 例如: 《灵枢经.脉度第十七》【原文】 五藏常1内阅2于上七窍也3,故4肺气通于鼻,肺5和6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7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8和则目能辨五色9矣;脾气通于口,脾10和则口能知五谷11矣;肾气通于耳,肾12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13为痈14。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15,阳脉不和16则气17留之,气18留之则阳气19盛20矣。阳气太盛21则阴22不利23,阴脉不利24则血25留之,血26留之则阴气27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弗能28荣29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30。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31。
(《脉度第十七》)【校注】 1 ●常:通“尚”。还。《管子·七臣七主》:“耳常五声。”许维遹案:“常,当读为尚。”
2●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窍。”《说文解字注》:“阅,古叚阅为穴。”本书《五阅五使》:“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3 ▲七窍也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在七窍”。 4▲故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无。 5 ▲肺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鼻”。 6●和:《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引《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注云:“阴阳相和,名得其宜,然后利。……《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 7 ▲心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舌”。 8 ▲肝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目”。 9 ▲五色 《难经·二十三难》作“白黑”。 10 ▲脾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口”。 11 ▲知五谷 《甲乙》卷一第四作“别五谷味”。 ● 知: 识别;区别。 12 ▲肾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耳”。 13▲留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其下有“结”字。●留:停留;留滞。 14● 痈:繁体作“癰”。大疮。亦作“ 癕”。同“ 雍 ”。通“ 壅 ”。此指阻塞;瘀滞。《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喘……。”林亿等新校正:“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俱作癰。”《孟子·万章上》:“或謂 孔子 於 衛 主 癰疽 。” “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按《史記》正作 雍渠 ,名取于物爲假也;《韓非子》作 雍鉏 ,《説苑》作 雍雎 。”《洪武正韻》:“雍,与壅同。”《汉书·沟志》:“有决河深川,而无隄防雍塞之文。” 颜师古注:“雍,讀曰壅。”《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犍爲柏江山崩, 捐江山崩,皆廱 江水。” 颜师古注:“廱讀曰‘壅’。”壅,堵塞;阻挡。《左传·成公十二年》:“交贄往來,道路無壅。”《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15▲和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利”。●和:顺;通“宣。”《广韻·戈韻》:“和,顺也。”杨树达读书记:“和读为宣,二字为对转。”王引之述闻:“和当读为宣。” 宣,通;疏通。《广韻·仙韻》:“宣,通也。” 16▲和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利”。 17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18▲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19▲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20●盛:实。此处引申为“雍实;不爽快;瘀血”。 《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 21▲阳气太盛 《难经·二十三难》作“邪在五脏”,《甲乙》卷一第四作“邪在脏”。 22 ▲阴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太素》卷六·脏腑气液其下并有“脉”字。以下文文义,当据补。 23▲利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和”。 ●利:和利;通利;顺利。此引申为“通;通畅。”《神农本草经》“滑石……利小便。”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引兵西,与战……不利。”《神农本草经》:“空青,……利九窍。” 《神农本草经》:“菊花……久服利血气。” 《神农本草经》:“车前子……利水道。” 《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引《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注云:“阴阳相和,名得其宜,然后利。……《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 24▲利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和”。 25▲血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气”。 26▲血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气”。 27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28 ▲能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得相”。 29荣:血;循环;血管;流动;营养;周流。此处为“循环;流动。”通“營”。《正字通》:“荣,血也。”《说文通训定声》:“荣,叚借为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十三》:“不掩欲以營君。”吴则虞集释引王引之云:“營,读为荣。” 本书“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说文》“营,币居也”桂馥义证:“营谓周垣。”本书《经脉》“ 脉为营”,即经脉就像环绕四周的墙,如环无端。营,四围垒土而居。《说文》:“營,帀居也”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營,谓周垣。”《孟子·滕文公下》:“上者为營。”焦循正义:“军垒周帀相连皆曰營。”引申为围绕;缠绕;括约;此指血管。《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以朱丝營社。”《释文》:“營,本亦作萦,同。”《汉书·李寻传》:“日且入,妻妾吏役所營。”颜师古注:“營,绕也。” 30●关格: 《诸病源候论》:“关格则阴阳气否结,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医醇賸义》:“症见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渐显溲溺难,粪如羊矢。”《寿世保元》卷五:“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丹溪曰:此症多死……格则吐逆,关则小便不通。”《伤寒论》:“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31▲不得尽期而死也 《难经·二十三难》作“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期 :年;特指人寿百岁。此指年。《汉书·王尊传》:“三期之间。”颜师古注:“期,年也。”《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语译】 五脏还有内窍向外通于面部的七窍。所以肺气能外通于鼻,肺脏的功能正常,鼻子就能区别香臭;心气能外通于舌,心脏的功能正常,舌就能瓣别五味;肝气能外通于目,肝脏的功能正常,目就能分辨五色;脾气能外通于口,脾脏的功能正常,口就能区别饮食的味道;肾气能外通于耳,肾脏的功能正常,耳就能听到五音。五脏内窍不通利,那么就会使七窍就不通畅;六腑不通畅就会使有邪气留滞,导致痈疡。所以邪气在六腑,六腑的经脉就会不通畅,六腑的经脉就会不通畅则气机留滞,邪气留滞则使腑气壅滞了。腑气过分的壅滞则会使五脏不通利,导致五脏经脉不通,就会使血液瘀滞,血液瘀滞就会使五脏之气郁滞了,五脏之气过分壅滞,那么就会使六腑之气不能流动,所以叫做关。六腑之气过分郁滞,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能流动,所以就叫做格。五脏六腑之气都壅滞,不能相互流动,所以就叫做关格。关格的病人,不能超过一年就会死的。
【按语】 此段讲的是五脏内在的窍道和外窍道相互通的关系,以及生理正常、病理异常的的情况。脏腑以及经脉之气壅滞不通,就会导致关和格。首先脏气壅滞有病,导致腑气不通则为关,若首先腑气壅滞有病,导致脏气不通则为格。如脏气、腑气壅滞不通了,那么就就成为关格,关格一成,一般很难超过一年就会离开人世。 关于阴气为何是五脏之气,阳气为何是六腑之气,前提有“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和“邪在府则阳脉不和”之语,据此推理,阳脉就是六腑之经脉,其后的阴脉,无疑就是五脏之脉,脏属阴,腑属阳,故阴气,即五脏之气,阳气,即是六腑之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样稿的刊登以及新书的出版,以期引起广大读者争鸣,只有争鸣才会求得真理,只有争鸣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