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崔永元撰文忆恩师王俊鸣

发布日期:2019-04-02 来源:

王俊鸣先生的两部新作《唐宋诗词难点解读》和《论语新说》,近日由学苑出版社隆重推出。

这是王先生几十年教人读书之经验的总结。两书以一种独创的阅读理论为纲,对诸多名家之论对比评析,纠错辨正,新见迭出。书中着重强调“思辨性阅读”在理解、欣赏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国学文化中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90402170152_副本.jpg

王俊鸣,河北新城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有较深入的研究。王老师以“为了是学生更聪明”为教学宗旨,他也把“使读者更聪明”作为著书立说追求。主要著述有:《唐诗通解一百首》《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写作与说话》(人教社实验教材的主要执笔者),《请你一起学作文》(一套四册)等。

微信图片_20190402170423.jpg

《论语新说》 王俊鸣 著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历经两千余年,注、疏、释、译者汗牛充栋。本书以唯物辩证法为原则,从话题范围、主题宗旨、层次脉络、情感基调等多角度出发,针对《论语》中或尚无定论,或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另立新说,提出富有“思辨性”的解读。

作者力求将《论语》放回“当时”的语境,通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生动还原孔子的教学场景,深入剖析,将一代宗师富有情感、性格的一面,生动活泼的展现在读者眼前。本书注重在“思辨式阅读”的情境下,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

崔永元

王俊鸣老师教我语文,当然也教作文。我是八一级,四人帮耽误了几年,自己耽误了几年,教育部又添乱,让我们在小学上完初一,高中只上两年半,然后高考。

记得王老师也说“高考”但次数不多,比我妈少50多倍。

如果有人说,你们王老师讲课好不好?我们会说,厉害。我觉得这两个字传神,讲课的水平、评价同学的作文、回答同学的提问、议论学校的通知……这两个字够了。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战战兢兢。我主持电视节目、我出书,有时一走神儿,就会想,天哪,王老师会不会看到?

看了王老师的书稿,我顿悟。他是个文化学者,致力于对古典文学、古代文化与哲学的考据与研究。像大部分学者一样,他们不会满足于重复或放大别人的声音,不管那个声音多威严多德高望重。王老师们的研究汲取先人精华,融入自己艰苦的考证,生发出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角和观点。这很像登山,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为什么还要登,因为山在那里。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为自己的教学确定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使学生更聪明’,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获得一点读书作文的智慧……其实,从教育的总目标说,都只是‘育人’二字。不只是语文教师,任何一科教师都得“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问题在于如何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完成‘育人’的任务。”

这是王老师一篇文章的节选,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良苦用心。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王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思考一门课的作用。太难了,如何通过指定的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让学生们明白有境界自成高格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这么说吧,因为要高考,所以只能用指定的诗、指定的文章、指定的教材扶着学生过独木桥。在“术”之外挤一点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知道一点“道”,哪怕只是一个两个知道。

你可以这样看这本书:一个在地上蹲久了护雏儿的鹰忽地高飞起来,我们终于可以听到它完美的叫声……

自序

虽承小崔作序,作为著作者,还是有些话要对读者说。

《论语》一书,记不得读过多少遍;解读《论语》的著作,也记不得看过多少家。每次都有新的启发,每次又都有新的困惑。

从开篇第一章说起: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解读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做君子竟这么容易吗?

为人“孝悌”则不会“犯上”,不会“犯上”就不会“作乱”(1.2)——“孝悌”与“犯上作乱”怎么会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1.3)——这“令色”就只是指“好看的脸色”吗?

“吾日三省吾身。”(1.4)——这个“三”是实数还是虚指?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这里“人”与“民”分指,对象有别,这对读懂《论语》有什么意义?

这是开头的五章书,章章有疑,章章需要独立思索,自作判断。下面再列举几章:

“无友不如己者。”(1.8)——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1)——“父之道”是对还是错?如果“对”,为什么要“改”?如果“错”,为什么还要坚持“三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4)——“立”是指一般“立足于社会”吗?什么叫“不惑”?为什么四十才“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为什么把“温故知新”作为“为师”的前提?

“朝闻道,夕死可矣。”(4.8)——孔子“闻道”了吗?

“德不孤,必有邻。”(4.25)——屈子不是叹息“天下皆醉我独醒”吗?李白不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吗?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5.10)——是骂宰予不可救药了吗?

……

一直读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命”是“懂得命运”吗?“知礼”是“懂得礼”吗?“立”就是“立足社会”吗?“知人”是“认识人”吗?

我思故我在。有的道理需要深思而阐发之,有的谬解需要面对而辨正之。我之思维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辩证法。具体到读《论语》,我首先努力把它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把它看作是一部“孔氏党校教科书”。这不仅明确了全书的宗旨,也为篇章的具体解读提供了根据。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我追求“整体把握”,即把握它的话题范围,主题宗旨,层次脉络,情感基调,等等。而要达到“整体把握”,必须从抓住“关键语句”入手。所谓“关键语句”是相对的概念,包括指示语(对象,时空,语篇)、概括语、情态语,等等。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我利用“诸因互解”,包括文内诸因互解和文外诸因互解。文内互解,又有同义互解、对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宾主互解;文外互解,包括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

读者诸君不必过度纠缠上述概念,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你会逐步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并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辩证思维的脉络。

至此,我可以回到“新说”的这个“新”了。给《论语》定位是一新,阐发辨正是一新,自觉贯彻一种辩证的思维路线是一新。文化的传承,贵在出新。如果今日你编一套,明日他编一套,只是抄来抄去,无异于拿老祖宗的财产来“贩卖”,钱可以赚一点,而对文化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最后,要在此对下列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主动承担全面策划任务的郝明哲先生

在风口浪尖上拨冗作序的崔永元先生

不求任何回报而精心操作的摄影师王学东先生

兢兢业业承揽一切有关杂务的杨永之先生


王俊鸣 于2019年1月12日

微信图片_20190402170735.jpg

《唐宋诗词难点解读》 王俊鸣 著

本书选取百余首经典唐宋诗词,用“思辨性阅读”的方式,针对大众阅读理解上的误读谬说进行解读。作者从揭示诗词语言的特殊规律入手,按照诗词的词法、句法、章法、解读方略等依次推进,旁征博引,加以辨析,从而培养读者“思辨式”的阅读习惯。

全书按照篇目特点与阅读理解的难度排序,由易入难,适合初高中学生、诗词爱好者进行阅读能力训练,让诗词不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次。每篇诗词解读后附作者的语译,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同时,领略诗词的意蕴与意趣。

自序

在诗文中,什么是“难点”?就是不容易读明白的地方。而读书的基本要求是“读明白”,这就需要克服难点。在阅读中,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谓难点也会不同。本书所涉的难点,大都是从专家、教授常见的著作中选来的——专家、教授尚且没有读明白的地方,称之为“难点”应是名正言顺。又因其“常见”,影响广泛,就更有辨析的必要。克服难点,需要思辨能力;而要训练思辨能力,最佳的途径就是找一些有难点的诗文来读。——这是解题。

解题既毕,就来说说写这本书的动机。本书的宗旨就是引导读者把书读明白,设想的读者对象,首先是每一个想读懂诗词的人,其次是有教育子女任务的家长,再次是语文教师,最后是那些靠讲诗词吃饭的人。

现在,有所谓“国学热”。有关的书籍一丛一丛地出版,许多媒体都有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家长的大多也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高考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新编的语文教材也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但这种“热”,大都是热“表”而不及“里”,就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表面层次,停在看谁“背”得多的数量的层次,而没有进到文本的内里,没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它,从美学的角度欣赏它,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利用它。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水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恭,也是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浪费。

要进到“内里”,基本的条件是“读明白”:它到底说的是什么?它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它是怎么表达的?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就算“读明白”了。仅仅“读读背背”,离“读明白”还远着呢。

把书“读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专家、教授的大作中经常出现似懂非懂、解读混沌甚至明显的错误就是明证。

于是,怎样把书“读明白”就成了摆在面前的大问题,每个读书的人都要面对它,每个家长,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对它。可惜,有责任帮助大家解决此一问题的专家、教授,至今也没有给出真正有效的方法。综合起来看,他们给出的路径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从“新课标”到新教材,到四处做“辅导报告”的专家之言,随处可见这“多”字经的影子,而“多”字经表面热闹,最后很可能使人丧失读书的乐趣与欲望,甚至使人变呆变蠢。

周老先生曾作《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说道:“我们先前的学古文……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拚命的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所以即使“有所得”也大多是似懂非懂。今之念“多”字经者,其实还是在教人“死读”,还是带来“马队”对人的大脑进行践踏。

“死读”,“多”,其实是靠个人的“感悟”。有所“悟”就是“有所得”,但终于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思辨”的程度,所以一遇到“难点”,就常常“露怯”。

把书“读明白”是一种能力。我当然知道,要形成与提高阅读能力,需要一定的训练、实践的“量”,但只念“多”字经究竟不是办法。古人读书,只在“语文”一科,真能读明白的尚且不多;现在的学生学科既繁,社会活动又多,专门学语文的时间实在有限,不要说“多”的结果未必佳,你让他“多”,其实很难做到。再说,倘若一个“多”字能解决问题,家长何必操心费力,学校何必开语文课,何必聘语文教师?

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体会到要把书“读明白”不能只念“多”字经,而要讲科学,要明“道”致远。这个“道”就是客观规律,包括文本自身的规律和读书人的心理规律,两个规律的结合,就是阅读学的基本内容。

任何合格的文本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中心,有主旨,有情感倾向,有层次脉络,而且必有最能体现这主旨、情感与脉络的语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过渡性语句,标题用语,等等。由此,读书时就应有整体观,就应有对关键语句的感知与把握。作为有机整体,文本内的诸种要素有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我谓之“文内诸因互解律”;而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劳动的产物,因而文本必然与作者、与时代环境有一种联系,我谓之“文外诸因互解律”。根据这种互解律,读书时就应自觉地运用“互解法”。根据“文内诸因互解律”,就有“以文解文”之法,具体包括同义互解、对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宾主互解,等等;根据“文外诸因互解律”,就有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等等。

凡“聪明”者,他的思维一定遵循规律;反之就是糊涂,就是愚蠢。凡教人读书者,能训之以道,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进一步讲,不同体裁的文本又各有其特殊的规律。要“解”诗,就不能不对这种体裁的特殊规律有所了解,比如它的词语规律,句法规律,章法规律,等等。

就词法而言,涉及古今同形异义的现象,涉及词类的辨析(或谓“词类活用”),还涉及修辞中的借喻、借代等问题。

就句法而言,涉及的问题更多了:是主语还是状语,是宾语还是补语,音组与义组,紧缩与拆分,省略与倒装,等等。

就章法而言,涉及到顺承与转承,错综与跳脱,时间与空间,实写与虚写,等等。

我编写这本《唐宋诗词难点解读》,就是从揭示诗词语言的特殊规律入手,进而展示如何抓关键、看整体,如何以文解文,以事解文,等等。之所以采用“示例”这一样式,因为单讲理论,讲者轻松,学者迷惘;而把理论付诸实践,不仅可以检验此理论的真理性,还便于学习者入其门,进而登堂入室。

要训练、提高能力,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只读一览无余的篇章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所以本书里所选的篇目都是有“难点”的。有的是大家都自以为“读懂”了,实际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李煜的《虞美人》,欧阳修的《蝶恋花》,宋祁的《木兰花》,等等;有的连“似懂非懂”都说不上,论者干脆是误读谬说,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贺铸《浣溪沙》,岳飞的《满江红》,等等。至于像把周邦彦《过秦楼》词“惹破画罗轻扇”中的“破”字讲成“触破”、“撕裂”,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雄姿英发”讲成“姿容雄伟,英气勃发”之类的谬误,触目皆是。有难点,才需要“分辨”,所以叫做“思辨性阅读”。这种思辨能力,会潜移默化,使人更有理性,更聪明。

本书篇目的排序,完全根据文本特点与阅读能力训练的需要。讲文本特点与训练解读思维,有区别又有联系。我先从文本特点入手,再讲解读思路,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本书各篇都附有“意译”。我的想法是:不但要把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尽量表现它的“意蕴”与“意趣”,这无异于一次“再创作”。这很难,我做得并不太合格。但这是“读明白”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带有了若干“鉴赏”的成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曾以此为策,效果是明显的。有真心想要传承(不是只想借此求名得利)优秀文化的读者,我劝君一试。

书中常罗列诸家之言,意在显示读书之“难”,也为“思辨”搭建一个平台,读者察焉。

再是对引文出处不用脚注而是随文加以说明,这是因为引文繁多,且往往出于同一作者的同一著作,用脚注就显得过于烦琐。用有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则在“参考书目”中特加说明,如叶嘉莹先生的《嘉陵论词丛稿》简为“叶论词”,《唐宋名家词赏析》简为“叶赏词”,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简为“叶说陶”,等等。

最后,要在此对下列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主动承担全面策划任务的郝明哲先生

在风口浪尖上拨冗作序的崔永元先生

不求任何回报而精心操作的摄影师王学东先生

兢兢业业承揽一切有关杂务的杨永之先生

是为序。


                             王俊鸣 于2018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