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也是浙江省余姚市第十一届全民读书节,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东南名邑余姚》(“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在余姚举行新书发布会。宁波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主委叶正波,学苑出版社总编辑孟白,宁波市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原主委、宁波市文联原主席、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傅丹,中共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余姚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常委赵银海,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王敏茜,余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徐然,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书记、副局长董斌,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宣传部长吴珍,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周凌宏出席活动。
宁波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主委叶正波致辞
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致辞
学苑出版社总编辑孟白致辞
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董朝晖主持活动
《东南名邑余姚》绘画者张钟接受媒体采访
新书签售会现场
首发式后,学苑出版社向余姚市档案局、余姚市图书馆、余姚中学、余姚东风小学等单位赠书
首发式后,学苑出版社向余姚市档案局、余姚市图书馆、余姚中学、余姚东风小学等单位赠书
学苑出版社张翔老师作为代表向当地捐赠我社“王阳明馆藏文献典籍普查、复制和研究丛书”
发布会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董朝晖主持,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学苑出版社总编辑孟白分别致辞。宁波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主委叶正波宣布:“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东南名邑余姚》首发。
以下为学苑出版社总编辑孟白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首发的这本《东南名邑余姚》,是一本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余姚当地生活方式的图书。
所谓生活方式,无非就是“衣食住行”。住,很明显,这些老住宅、老房子都在消失,而传统的衣、食、行,很多也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用绘画的形式,赶在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彻底消失之前,把它们记录下来。
《东南名邑余姚》是学苑出版社“故园画忆”系列中的一册——“故园画忆”系列已经出了80多本,后面还有40多本。
我们组织绘制和出版这套丛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苑出版社是由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出版社。九三学社的宗旨是“爱国、民主、科学”。我个人理解,什么叫“爱国、民主、科学”,它体现在对待中华文化上,就是实事求是地把这些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的东西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这也是“故园画忆”系列的应有之义。
“故园画忆”系列的第一本,描绘的是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消失的速度非常快,比余姚旧城消失得还快。当时很多媒体报道说这位画家是“与推土机赛跑”,听起来非常悲壮。但能够赶在消失之前记录下来,是很有意义的。
记录可以用文字,可以用摄影,也可以用绘画等等形式。但相比照片来说,绘画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照片是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拍到的就是什么——当然你后期可以去改,但一定会留下一个不合理的痕迹。北京很多四合院,在我们去记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唐山地震后,很多当时临时搭建的地震棚后来被居民改成了小厨房——真正的四合院是没有这种结构的。如果拍照片的话,这些东西都会在画面里,那么你拍出来的,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四合院了。
而绘画是这样,我可以做一些艺术的处理:这个地方不应该有小厨房,在画面上,我就可以不要它;这个地方原本应该有一个石狮子,现在没有了,在绘画时我可以恢复它。当然这些修改也都是有根据的,依然是讲究科学和事实就是的,不是臆造的。
另外,画,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每根笔触都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他所画的事物的一种了解,所以它是珍贵而独特的。
张钟画的这本《东南名邑余姚》中的作品,最早的一幅,是1977年画的,那时候他才17岁。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实际上亲历了余姚四十多年的变迁。这本书,绝不是一个“应时之作”,而是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一点点记录积累,体现的是对家乡的一种深厚感情。
作品表现的内容,也都是余姚特殊的文化特色,比如一些遗址、故居,还有一些当地的习俗。像我们这代人,或者比我们年纪再大一些的人,看到这些作品,会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这个东西以前我看到过,现在没有了。像年轻人和小孩,看到这些作品,会感到惊讶、好奇:原来以前还有这么一个东西,原来以前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记住乡愁”。这也是我们学苑出版社做这样一个系列想要达到的目的。
习总书记还讲,要“不忘初心”。
尤其是中国,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可以称之为“剧变”。但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容易迷失的,所以我们说要“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也好,“记住乡愁”也好,都是很深刻的命题: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包括我们作为个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清楚我们今后将往哪里走去。我们通过对过去的梳理记录,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来路上都有过什么坎坷,有过什么风景,有过什么特点,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这几年社会上经常有一些探讨:现代社会,尤其是近40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变化很大,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衡量这个变化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对人民是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我认为这是唯一标准。
比如说住房条件,过去没有空调夏天很热,没有暖气冬天很冷,没有24小时热水供应,这种生活和现在的生活相比,肯定是现在更好。
交通就更典型了,现在从北京到余姚,几个小时就够了。倒退20年,恐怕要一整天。
但生活改善的同时,很多珍贵的东西没有了。一些古城,在争议之中就哗啦哗啦被推倒、拆毁,全都没有了——这是短视的,是不重视历史文化,不重视我们自己的根。
2014年习总书记到北京南锣鼓巷看望胡同居民,了解胡同文化。当时他讲了一句话叫做: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用这么明确的话语,表达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现在我们大家也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些年国家对历史文化,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不断增加,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东南名邑余姚》一书以钢笔速写、水墨画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东南名邑余姚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古村落、地方戏与特色民风民俗。余姚众多著名景点与民俗特色,如河姆渡遗址、龙泉山、通济桥、王阳明故居、姚剧等,在本书都有精彩的展现。本书作者张钟是余姚本地人,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为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全部画稿均采取现场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这对创作的要求更高,但同时表现力也更强。
本次活动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学苑出版社主办,余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九三学社余姚基层委员会协办,余姚市新华书店承办。活动得到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宁波市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