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由学苑出版社主办的“《思考中药》泰文版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高校和出版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思考中药》泰文版的编辑、出版和宣传推广,深入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
会议由学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耕主持。会议首先由学苑出版社社长洪文雄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学苑出版社和《思考中药》泰文版的项目背景。出版社成立3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传播工作,制心一处,默默耕耘,在传统文化领域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图书总销量已达上亿册,销售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自2012年始,学苑出版社每年都荣列“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教授认为,中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当代青年中的接受度很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是中医不能陷入玄学化、神秘化之中,要注重学科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宋清润说,《思考中药》泰文版在中泰建交50年之际出版,是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也为两国传统医药的交流提供了范例。
《思考中药》责任编辑黄小龙介绍了中文版、泰文版和西班牙文版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文版的成书经历了唐文吉、唐文奇兄弟和清艾轩中医学堂整理小组成员三年多的努力。中文版于2017年2月正式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良好的口碑推动了世界科技出版社联系洽谈英文版的出版事宜。中文版作者唐文吉组织读者中的英文翻译人才完成了《思考中药》的英译工作。杭州师范大学张干周老师又推动《思考中药》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2020)》。最终,《思考中药》泰文版和西班牙文版有幸获得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可以说,《思考中药》泰文版得以在泰国出版,是广大读者推动的结果。
《思考中药》作者唐文吉分享了书稿写作的心得。他说《思考中药》一书,源自家族传承。他们唐氏家族,明朝洪武元年从湖北黄梅搬到安徽宿松一带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就逐渐有人行医。严格地讲,《思考中药》这本书,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一种民间形态,是一个家族在长期行医过程中的积累。他只是整理者、复述者。前几年,有位东北的老中医在网上给他留言说,《思考中药》其实就是“五行药诀”。《思考中药》能够畅销几十万册,并被译成英语、泰语、西班牙语,正是中医回归正道而复兴的苗头。
《思考中药》泰文版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泰语系老师唐旭阳讲述了翻译的体会。中医药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术语,又涉及很多古文献资料,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泰文版整个翻译过程历时近三年,翻译团队反复查阅资料、修改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泰籍教授黄宏书学过泰医,研究过中医,又有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经历, 对书中的古诗、典故等比较难翻译的内容进行了把关。唐旭阳老师在平常的泰语教学过程中,也设置了中医药泰文笔译的专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晓晖认为,要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要建立与世界相通的中医语言体系,应注重中医药文化在非华裔群体中的传播。
泰国曼德琳教育出版社中国区总监管峥认为,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应该注重融入当地人的文化体系中。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续菲从专业角度高度评价了《思考中药》一书,赞誉其语言通俗易懂,精准把握了药性的升降沉浮之道。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姜汪维教授认为,中医中药既有科学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应该做全要素、全年龄段、全平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需要各界人士持续不断的努力,学苑出版社也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中医药图书外译、中医药文化展览等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信中医、用中医,受益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