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阙 以“学苑风”讲好非遗故事——《中国新闻》报专访我社社长洪文雄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中国新闻》报 2025年03月25日 A08A09文化周刊

A08A090325.jpg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出版领域,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向广大读者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中国新闻》报邀请多家出版机构负责人畅谈出版实践,分享心得体会。题名《传承非遗 出版何为?》发表于《中国新闻》报2025年3月25日A08A09版。以下是该报记者对我社社长洪文雄的专访报道。

拾遗补阙 以“学苑风”讲好非遗故事

学苑出版社(以下简称“学苑社”)成立于1987年,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管主办。创建38年来,学苑社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传播工作,聚焦于中医药、传统戏曲、民俗非遗、文博考古和专题文献等领域的拾遗补阙。

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传统医药”是国家级非遗名录十大门类之一,也是学苑社主要出版板块之一。自成立以来,学苑社出版了3000余种中国传统医药的图书,积累了大量一手可靠的中医药资源。

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例,学苑社已出版相关图书200余种,并将资料整合成“问道伤寒APP”,即将正式运营推广,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可一键查询宋本、唐本等不同版本《伤寒论》及名家注解、医案分析等内容。

2.jpg

《思考中药》(中文版、泰文版) 唐略 著

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方面,学苑社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比如,学苑社出版的《思考中药》巧妙地以五行分类阐释中药,将晦涩的中医药知识化作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解中医药知识;简体中文版自2017年面世以来累计销售4万余册,后推出中英对照版、泰文版,目前正在进行西班牙文版的翻译工作。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思考中药》泰文版项目推广团队今年1月赴泰国与当地出版机构从业者、高校学者展开深入交流,近日又在北京主办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该书,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

传统戏剧的“抢救性”采集

京剧、秦腔、昆曲等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此类图书也是学苑社的出版重要分支。

2001年,学苑社启动《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项目,历时10年,出版共40卷,收录自民国时期“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来50余位流派创始人和继承人擅演的经典剧目250余出。如南派大武生盖叫天的《一箭仇》,名旦徐碧云的《绿珠坠楼》,老生名家“关外唐”唐韵笙的剧目等当时濒临失传,通过拜访当时已是耄耋老人的继承人、专家,才得以留下宝贵资料。书中不仅记录戏文、唱腔、人物行当、服装扮相、脸谱勾画等,还描述角色如何移动、重要念白的音调等,剧团买了书便可以用它排戏。

在出版“中国戏曲脸谱”系列图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学苑社编辑了解到一位叫张新文的村民收藏了多种明清时期秦腔戏剧脸谱彩绘手稿,于是从陕西省西安市辗转渭南市富平县到蒲城县一个偏远的乡村。在张新文家见到了那批脸谱手稿。因年代久远,明代的脸谱手稿纸张变脆,一翻动就开始掉渣。通过抢救性采集整理,学苑社出版了《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2册),与秦腔百年名社易俗社、三意社老艺人绘制的脸谱等形成《中国戏曲脸谱·秦腔脸谱》系列,获得陕西省相关单位的重视。

多彩文化的活态传承

《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学苑社去年开始推出“中国史诗学丛书”,已出版的第一辑包括《青海蒙古史诗研究》《东巴史诗研究》《跨越边界:格萨(斯)尔史诗的演述、接受与解读》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史诗学术的格局中发出中国学人的声音。

638757480129514790_000.jpg

《中国民俗大系》陶立璠 主编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学苑社出版的《中国民俗大系》(共34册)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及精神民俗等维度,展示各省(区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四水归堂——湖南民间美术研究》图文并茂地介绍土家织锦、苗族银饰等民间技艺,呈现一幅湖南民间美术的全景图;“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共8册)通过对青海热贡地区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访谈,梳理热贡艺术的发展历史……这些图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属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书中记载的,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3.jpg

《版画中轴》 首都图书馆 编

我们编辑出版一本本记录传承传统文化、聚焦非遗内容的图书,不仅是想“留存历史”,也是为“服务当下”。《鄂尔多斯“古如歌”口述史》出版后的鄂尔多斯原生态歌舞乐集《北疆欢歌》演出、《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出版后的“北京中轴线系列古建筑模型展”……如何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融入现代生活,为读者增添精神滋养,学苑社一直在探索、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