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 年代,北京有三个露天剧场,每年仲春到深秋后的半年多时间常有京剧演出,是戏迷们特别熟悉的地方。其中资格最老的是位于中山公园内的音乐堂,其次是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劳动剧场,还有就是1954 年才出现的苏联展览馆剧场(后改称北京展览馆剧场)。先说说音乐堂。
音乐堂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寇想在北京建一个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基地,于
1942 年初冬在中山公园社稷坛东南建成竣工。当时很简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整,初具规模。由于地处市中心,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这个露天剧场呈扇形,可容纳三千余人,起初只是灰色木质长条椅,虽也对
号入座,但临时硬挤进一位也是常有的事。我最早在音乐堂看戏是50 年代初八一建军节招待军属,由部队京剧团演员李鸣盛、郭元汾、班世超等演出的《唐赛儿》。1954 年以后,在这里看戏次数逐渐多起来。1955 年春末夏初,北京市京剧三团在音乐堂演出全部《四郎探母》,因久未露演,观众满坑满谷。我们的座椅上就挤了一位看客,还引得母亲、伯母的不高兴。因为是露天剧场,所以只要一下雨,演出就无法进行。1955 年秋开始动工加顶盖,座位也换了单座折叠椅。那么大的剧场,场中无一立柱,仅在最后由一排大圆柱支撑。1956 年春翻修竣工,此后许多重要的京剧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像1956 年9 月为庆祝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的《蜡庙》、《锁五龙》、《四郎探母》,1957 年春末梅兰芳、谭富英合作《御碑亭》,裘盛戎、李和曾合作《逍遥津》,裘盛戎、李万春合作《连环套》,梅先生的《醉酒》,1958 年挖掘传统剧目折子戏展演,全选择此处。由于这里三面都没有围墙,盛夏时节比其他室内剧场凉快得多,又有顶盖,不必担心下雨,是彼时北京戏迷最喜光顾的场所。那十来年里我在这儿看戏之多仅次于长安大戏院。
1957 年7 月上旬,马连良先生在这里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前鲁肃后孔明)。当夜,风雨交加,雷电不断。次日晨,雷击配电室,引发了一场大火,舞台和观众厅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