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创意赋能与新质社会关系 : 乡村 振兴的应用民族学研究

纸质书定价:88.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刘从水
  • 责任编辑战葆红
  • 页数
  • 出版时间2024-12-01
  • 开本16
  • ISBN978-7-5077-7070-4
  • 版次
  • 印数0
  • 装帧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及目录

本书以经济民族学的视角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孕育于社会文化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乡村社会文化,乡村社会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是乡村产业变革的动力。而作为乡村产业振兴载体的产品创新和创意赋能需要关注于乡村社会体系、民风民俗、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文化要素,需要关注新时代的文化消费潮流和消费价值感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乡村产品的守正创新和价值变现,才能提升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的效率效能效益。本书聚焦于民族村寨的产品创新与社会文化关联,展现了新华村、狮河村、甘庄、宾川农场、柿花箐村、那柯里村等村寨和农场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多方位关联,表明了乡村产业振兴并非仅仅是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和经济规模壮大,还需依托于民族文化的调试、社会关系的协同、生计方式的转型、价值认同的转向。具体而言,新华村银器产业的迅速崛起在于其产品的创意赋能,在于其对白族文化、藏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于其经商网络的构建和民族关系的融洽。狮河村木雕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根源于剑川木雕手工艺品历史传承与家庭反脆弱实践。甘庄作为苗族难侨的农场,融合了乡村产业、农场经济的多重形态,甘庄苗族难侨的经济生活转型是国家力量、市场主体、村寨经济、个体生存的综合作用结果,乡村产业振兴也必然面临着产业以外要素的影响。宾川农场的产业发展与“农场人”的社会身份、咖啡消费方式密切相关,作为归国华侨、“农场人”、咖啡消费者的身份建构与消融影响着乡村农场经济发展。柿花箐村的乡村烟草产业振兴是乡村精英进行资源整合的结果,即乡村产业振兴关联于乡村人才、乡村资源、乡村关系结构等要素。那柯里村社会关系变化与社会资本形成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因变量,即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和谐。本书以个案的方式深入剖析乡村产业振兴所关涉的产品创意与社会文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社会文化治理水平,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理论意义。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