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作者张昭兵的博士论文。论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学与语言的现代关系问题,二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现代汉语写作中,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在作者看来,现代文学史上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不是文学的发展带出语言问题的讨论,也不是语言论争和运动配合着文学的发展,作为文学史发展的零部件而随其运转。恰恰相反,语言是“辕”,文学是“轮”,驾辕的语言决定着文学之轮的方向和快慢,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挥鞭人,统率着驾辕的马。该文选取了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到抗战前为研究对象。
文章分上下两编,上编重点考察这一时期公共空间的知识分子围绕“大众语”问题的语言论争以及各种语言观念的交锋;下编根据作家是否有语言的自觉,以及考虑到文体的平衡,选取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鲁迅、周作人、闻一多、沈从文,考察他们个体写作的语言体验、语言观念和语言想象。
全文的重心在下编,上编是它的语言运动背景和语言理论基础。目的就在于,试图在对这一时段大的语言运动潮流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透视作家个体“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各自独特的心路历程。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