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我八路军刘国霖自著(用他六十年前学过的日语)并翻译他在六十年前俘虏教育过的一日本俘虏铃木传三郎回国后写的《当了俘虏去延安》一书。两人共同回忆在延安时教育日军俘虏和接受我军教育日军俘虏的经历。看到我军是怎样教育改造日本俘虏的,我军是如何对待日军俘虏的。记录下这一段难忘的时期的历史。给我们后人留下更多历史时期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简介
作者铃木传三郎是日本青森县人,1905年生,曾任日本国内某大学教授。1939年随日本侵略军到山西,被任命为伪山西省政府顾问,在太原任职达6年之久。1945年1月拟把家属(妻子和2子3女)接去北京,途中,火车在正太线上寿阳站附近遭我八路军伏袭,击毙猪俣宪兵少佐等日军。其妻和次女被炸死。他和4个未成年子女送到涉县王堡村太行军区政治部。
铃木传三郎在太行军区政治部驻地和当时的日本人解放联盟一起生活、学习,逐渐理解战争的性质,敌意日渐减弱。翌年夏天被送到延安,受到我军的宽大待遇。他目睹我军和延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思想认识有了相当的转变。日本投降后,他被送回太原。不久被遣返回国。他回日本后,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回忆录,并编辑成书出版。
1980年,铃木及其女儿宽子应中日友好协会邀请,到中国访问,叶剑英的女儿(在延安时和铃木的孩子有过交往)出面接待。当时我国报纸曾作报道。
译者的话
铃木传三郎所写的《当了俘虏去延安》。基本上是根据他自己的日记编写成的,它最早是以连载发表在报纸上,于1983年才编辑出版的,因为是由日记编写而成,所以保留了他被俘时原始的自我感受、观点、立场。我们可以看出他从敌意、观察、思考、同情到友好的思想转变过程。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仍未死心,还在妄图否认、淡化这场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惨绝人伦的侵略战争,看看铃木的这本记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刘国霖
2000年3月
序一
本书内容以第二章"延安日记"为中心。我在1946年3月从中国返回日本之后,恢复公职十分困难,就借住在我老家福岛县伊瓦基市沼之内的牟天祥山上寺院的一间书院内。眺望眼前的贤沼池塘,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大部分内容写出来了。
1944年11月,日军战况日趋不利的时期,我从山西省政府教育厅学务专员转任北京的国立华北行政学院教授。两个月后,在去太原市把家属搬到北京的途中,列车遭到八路军夜袭,妻和二女儿失踪,余下我和四个子女被八路军俘虏,带出车外。先去了太行山的八路军根据地,然后又被送到陕西省延安。战争结束后,又从延安返回太原。这一年里的苦难生活体验,就是这本书的内容。
书写成之后,我还请寺里的和尚谈谈读后的观感。执笔之余,眺望池塘微波荡漾,辑成此书。时值盟军进驻日本国内时期,中国则是八路军与蒋军内战,出版这样内容的书,显然是困难的。到今天,孩子们认为有可能出版,建议我最后完成它。我就把在太原省政府顾问室和教育厅干了6年时间时代的一些事选出为第一章,被俘后到战争结束回到太原为第二章,从太原回国为第三章,再度访问北京和当年被俘的地址为第四章。
回国后不久,第一章所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情况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堪称为新中国的元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均已去世,86岁的叶剑英也已表明退出现役,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者可以说是进入革命的第二阶段吧。同时,使新中国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林彪"四人帮"事件,也有进行各种分析和判断的必要了。
中国今后究竟走向何处,对我们自古以来就一直是邻邦的日本人民来说,是不容易看清楚的。
铃木传三郎
1983年6月1日
序二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五周年。在五十五年前抗日战争时期,为瓦解敌军,使那些原来是普通的日本工人、农民的侵略军士兵,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放下武器,站到反战立场上来。这样的对敌工作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强大政治攻势下,许多觉醒的日本人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那时的许多工作细节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鲜为人知。我与铃木传三郎先生,作为当事双方的亲历者,各自以个人的视角写了这些回顾,阐述这段历史故事,也许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历史见证,这是我写译这本书的动机。
我参加革命以来,一向在政治机关、学校工作。字,虽写了不少,但从未自己写过成本的东西,这就注定了我不是个“爬格子”的材料。从军六十余载到了晚年,回顾往事思绪万千,坐下来陆续写些回忆录和翻译这本书。今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写作大都靠敲电脑,可说是“日敲(键)万言,倚马可待”。而我还处于手工业时代,靠笔杆子,用颤抖的手,拼命往格子上爬,修改一遍又一遍,抄写一遍又一遍,直到拇指关节酸痛难忍,才去求医。但被告知开始痛时“封闭”一下还可以治,今已劳损日久,不可逆转了。还得坚持到最后,把我亲身经历的这段抗日时期人与事留给下一代,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算是干了一项“晚霞工程”吧!但愿它不被评为“豆腐渣工程”,我就满足了。
历时两载,本书得以付梓,得到许多老首长、老战友和朋友们的支持、帮助。特别是我的老领导张香山同志为我提供许多宝贵资料。学苑出版社总编王世义、责任编辑张翔同志给予我以鼓励和具体指导,表示衷心地感谢;日本友人水谷尚子小姐也给我提供许多帮助,谨向她致以谢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国霖
2000年5月1日于北京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