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科·D·杰克森(Michael D. Jackson)教授是现象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人类学奠基人,现为哈佛大学神学院特聘教授。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非洲塞拉利昂和澳大利亚。麦科·D·杰克森教授的作品深受批评理论、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的影响,他将这些思想理论用于民族志写作中,力求呈现这些理论能有效地探讨每个社会中人们在人生经历中、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样的民族志写作,意在体现人类学能够直接探讨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生存状况、生命史、集体表征和个人现实等等。在杰克森教授深入浅出的文字中,读者能感受到一份深重的人文情怀。杰克森教授著作等身,民族志作品多次获奖,蜚声世界人类学界:他曾两次获得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两次获得非洲民族志奖, 并曾获得美国民族志协会高级图书奖。2012年获得人文主义人类学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杰克森教授笔锋锐利不乏优美,立意新颖却直扣人心,因而,其读者群不仅仅限于学术圈,其作品曾被杂志评选为杰出学术作品之一。杰克森教授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也体现在他其他类型的作品中。他曾获得英联邦诗歌奖和新西兰图书奖,并在2008年获提名入围角逐布里特波尔诗歌奖。杰克森教授特地为本书撰写了中译本序言,并从自己的作品中选了8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收录在本书中,其中包括在学界一直有影响力的代表作1996年《现象人类学的新方向》中的序言,以及2013年和2015年分别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Chicago University Press)、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伯格翰出版社(Berghahn Books)出版的论文集中的代表性论文。所选论文中有三篇是介绍激进经验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人类学方法论和理论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杰克森教授自1996年至2013年近二十年的学术思想萃取过程的一个体现。其余几篇作品关于流动人口、身体、创伤性记忆等议题,仍属于当前社会关注热点,极具参考价值。
这些论文主题也体现了本书选编之用意所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存在主义人类学的方法论和分析视角,让人们可以在这样的视角下能更深入地剖析和理解自身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现实。而相信读者们在被杰克森教授娓娓道来的故事叙述所吸引的过程中,会有一番津津有味阅看人间世情的愉悦体验,同时会被他巧妙的笔锋带入思考之境,连平常敬畏三分的术语都觉得可爱了起来,进而与自身的遭遇结合了起来产生共鸣,而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而被深思所困,内向求解未得者,或在阅读中会因而生出几分禅意来。这是人人能读懂的专业书,但读出的层次各不相同。在杰克森教授的文字魅力中,能领略到另一番既专业又文学、糅合了文学、艺术、心理学和人类学跨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民族志写作的魅力。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