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第一章
国内首屈一指的水禽专家侯水生,既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又能为养殖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养鸭养鹅的领域是个广受欢迎的人物。面对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花落旁枝”,愤愤不平的侯水生揣着告状信,闯进了农业部大门。
你可以选择去赚钱,也可以选择为农民服务,甚至可以只是单纯为了研究的快感,但你不能脚踩几只船。为了生存,20多年来科研机构经历了一场艰难的选择。即使是今天,仍有许多科研院所在“走钢丝”,一边是私利,一边是公共利益……
南米北面,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饮食结构;大米和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我们吃得饱吃不饱,这两种作物至关重要。未来,我们有多大的底气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
“陈芝麻、烂谷子”,看起来不起眼,可没有还真不行——谁家没个香油瓶子?在可见的未来,水资源日益趋紧,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放在谷子这个传统的“低产作物”身上……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水果,相伴中国人几千年。但在以前,橘子是一种“稀罕物”,普通老百姓并不能想吃就吃得上。如今,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改观。橘子几乎一年四季都有上市,价钱也不贵。柑橘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课题制的“顽症”,逼得科研人员“跑部前进”,培养出一批批“科技老板”。“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量专利、成果躺在资料库里睡大觉,农民、企业却用不着。科研活动到底是为了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还是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搞科研的人都对“SCI”耳熟能详,这本来是个聪明的论文检索工具,可是如今,却成为评职称、发奖金的重要依据,被国际科技界调侃为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的愚蠢想法)。科研人员希望摆脱这个枷锁,尽管很难,但一些人的确做到了……
“为什么好多品种不是科学家培育的,而是农民培育的?为什么好多技术不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而是农民发明的?”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说,“因为农民天天在做试验、在思考,今年不行,明年怎么改?”……
一种作物从种到收,涉及品种培育、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机械作业等诸多环节,可想而知,如果每个环节各自为政是个什么状况。即使同一个研究领域,相互之间互不通气,闭门造车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有一批科学家坐在了一张桌子前探讨共同的话题。甚至,还包括了搞经济研究的!……
“科技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太强大,诱使那场体制改革掉进陷阱……”他一度就像堂吉诃德,对科技界的“双重利益集团”非常愤怒。如今,他领衔一支玉米研究界最强最有实力的人马,能否继续做到自己所说的“平民科学家”?……
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在表述上有这样的变化?
两个“体系”是一回事吗?始创者们首次坦露心声……
“一定要真能解决问题!”
在传统体制下进行创新,寻找一条科研的新出路,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应当就是这句大实话。……
“牛人”曹兵海和“猪倌”陈瑶生这两位首席科学家,当得都有点“另类”。
——前者是“骂人”骂成了首席,后者压根就不是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却带领着一群“大腕”搞研究。
当然,这个首席的活儿也不好干……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