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历代先贤对本草中涉及神经、精神病症的药物功效的认识、使用经验的文字记录,按原貌转载,共424味,取名神志本草,以凸显专科内容。对其中涉及神经、精神系统的内容,诸如挛缩、痿瘫、歪斜、失视、失聪、耳鸣、麻木疼痛、酸楚、阳痿、咳逆上气、以及失志、失语、不认亲疏、弃衣而走、惊厥、昏迷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均用粗红体字印刷。这种既突出神经...
《本草问答》成书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至1949年,存有12种版本,另有三种合编、合刻丛书本。 《本草问答》是清末名医唐容川与其弟子张伯龙答问药之理的记录。唐氏在本书中具体地阐发了辨别药物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药物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所谓论药者,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但以气味论,各就...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自1911年起,郑钦安嫡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成都主持“扶阳医坛”,主要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范中林是众多听众和受益者之一,深受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他潜心于张...
《黄帝内经》是一部大书,成书于战国,几经修订,记载的是上古的智慧,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包,内容宽广深邃。有人说,《黄帝内经》唯一遗憾是,理论性太强,很少给出具体的方剂。有人统计过,《黄帝内经》中的方剂,仅13首这对于应对形形色色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黄帝内经》中方剂固然不多,但其中追溯病源、分析病理、列举治法之处比比皆是。 ...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人治学,往往有几个志同道合之友,如切如磋,互相启发,互相提携,医学尤其如此,《医宗己任编》正体现了这种治学方式。 高鼓峰,名斗魁,字旦中,浙江人,曾居抚州、嘉兴一带。其医学继承张景岳、薛立斋、赵齐葵,论病偏重内因,尤其着眼于真阴真阳的盛衰。《医宗己任编》即高鼓峰及其同道友...
清代医家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是介绍中医望诊的专辑。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39篇,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下篇62篇,叙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从眼睑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形容色泽和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以辨晰病证...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明代著名医药家缪仲淳在丁元荐收集缪氏医方医案等整理编辑成《先醒斋医学笔记》的基础上,自行补充四百余味中药,并易名之。 《增订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进行了增补订正。增补的内容有:增加50个病证的论治心法、13篇专题论文、7首秘方、3则医案;订正了门类名称、分类编目、统一病证内容顺序、区分验方...
中医五脏导引术,古代称之为峨眉五脏小炼形。发源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流传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五脏导引术,古说属于密部法门而秘不外传,它是一种直接针对人体心、肝、脾、肺、肾这五大系统的精、气、神三个层次,进行专门锻炼和修养的养生方法。 中医五脏导引术,这套关于五脏的专门导引术,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和方法,不...
《当代名医亲献秘验方》所收中医方剂,基本取自我社出版的《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各位医家祖传、家藏、师承、自创的秘验方。 这些方剂的整理出版对于临床各科医师及求医问药者均有较高的参考和使用价值,对于中医临床治疗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书自1992年出版以后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被许多医家用于临床再实践,并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学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