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海淀区文化历史的文史类图书,记录了海淀区内文物遗迹、留存至今的历史风景、人文发展过程,并介绍了海淀区内著名的学者、表演艺术家。今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设立了“70周年专题”,介绍70年海淀区的文化、经济、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
陶立璠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资深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顾问,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陶立璠民俗学文存》是他在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学术思想结晶,包括《民俗学(修订本)》《...
《群芳谱》为“三足乌文库·富育光口述满族说部‘乌勒本’系列”之一,主要讲述的是咸丰末期至光绪年间瑷珲副都统衙门里的往昔故事。《群芳谱》是富察氏家族传讲近百年的口碑“乌勒本”,深受富察氏族人和北方各族群众的敬仰和尊崇,记载和铭刻着祖先们的英雄足迹,是不可忘怀的英雄赞歌,以及永远刻骨铭心的屈辱血泪恨。《瑷珲条约》签订之后,理藩院健锐营富察·依...
《天津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是一部内容完整、图像质量清晰的敦煌文献图录,内容包括《唐人写经残卷》三册,《唐人写经册(残页)》一册,《唐人写经真本》一册,《敦煌石室写经残字》一册。时间跨度从南北朝(420年—589年)到归义军时期(851年—1036年)。本书内容决定了本书具有很高的出版价。第一,珍贵的文物价。本书所含《唐人写经残卷》是国家一级...
1956年11月,九三学社长沙直属小组成立,如今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2016年,九三学社湖南省委组织编撰该书稿,作为向九三学社湖南省第八次社员代表大会的献礼工程。全书共11章71节,附录10项内容,照片60余幅,规模设计为一册。史书断限为1956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人物介绍”部分内容延至2017年)。根据史书编撰的一般规范,以...
本书是对清代恭王府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内容较为完整,分五章介绍了清恭王府的方方面面。第一章从宗室封爵、皇子分府、王府规制和数量等方面详细谈了王府与清代宗室封爵制度的关系;第二章详细叙述了恭王府的历史沿革,包括它的几代主人;第三章就恭王府的建筑布局分别介绍了府邸和花园的各处建筑及其作用;第四章从机构人员、戏剧、花草树木、兄弟情谊、读书之乐等...
本书为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本书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文化大背景中,以法国作家追寻“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为主线,系统地描述包括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及现代主义诸流派在中国流布的历史轨迹,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透视出中国人在西方文化潮流中拒受两难的真实心态。通过考察法国作家的故乡、故居和遗址,...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研究屈原、宋玉和荆楚历史的成果的汇集,包括屈原生平研究、屈原作品研究、《招魂》研究、宋玉生平及作品研究、《楚辞》成书探索和荆楚史地探微六个篇章。其论说忠于文本,以客观、独立的研究精神和独到的见解,为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办法,帮助读者理解屈原宋玉和这一时期的荆楚文化。
从17、18世纪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发现,到20世纪法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介绍和思考,三四百年间的中国文学“西渐”法国的历史,都容纳在这部《中国文学在法国》中。本书初版于20世纪90年代初,本次修订再版,对原版进行了重新校订,增补了数十幅弥足珍贵的插图,图文并茂,互证、互释,从而丰富读者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