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好多作品从今天来看都失效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真正成了另一个世纪的事情,虽然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九十年代文学与八十年代文学发生了断裂,虽然这种断裂感不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学所发生的那么强烈,但是确实在文学的内在气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单纯的具有浪漫、探险、理想的诗性气质,对社会人生具有较强的探索、论辩色彩的文学,逐步让位于一种繁复的具有沉实、中庸、浑浊的散文气质,带有较浓的物欲气息的文学。而正是这种裂隙的存在,使我们对八十年代文学有了一种距离感。在一个发生断裂的文学时期,重读是十分必须的,这是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谱系中的重读,不仅是对文本的细读,也是对一个时代的阅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八十年代文学史的重新叙述。
作者简介:王德领,男,文学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评论》、《南方文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当代文坛》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诗集一部,参与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湾唐山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等学术著作。
寓言化确实使八十年代文学超越了历史和现实的表象,变得深邃、意蕴丰富,甚至达到了一定的哲理深度,但是,寓言化所带来的过于强烈、明晰的表意焦虑,也导致了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化肢解,丰富多彩的生活被人为地扭曲成了干枯的说教。
——《不能承受的寓言化之重》
以往我们只是将视线盯住王蒙的意识流小说、马原、莫言、韩少功、扎西达娃等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探索作品,忽略了其实在新时期文学伊始,即已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偏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革新运动,向着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新创作方法——西方现代派文学靠拢。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改头换面,在语言、结构模式、叙述视角等方面求新求变,呈现出“主观性”、“内向性”、“非情节化”等,其中偏离现实主义小说最远的,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
——《八十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的技术主义》
我始终有这样一种愿望:提供一种最为切近作家的观察角度,一种较为客观真实的视角,这既是一种资料性的对于文学现场的保存,又是一种建设性的对于批评和创作做桥梁式的沟通,同时又是一种观察作家作品的最切近的方式。
——《挖掘文学现场:与作家对话》
对于当前的文学批评,说实话我非常失望。几十年前鲁迅所痛惜的 “捧杀”和“棒杀”依然存在。一味无原则的颂扬,一味的为了出名而专对名人的“当头谩骂”,成了欲出风头者一举成名的手段。这种浮躁的心态,带有左翼文学、“文革”造反情节的情绪,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由于做文学编辑的缘故,使我对作家的观察较为真切。我熟悉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熟悉他们人性中的伟大处,也熟悉他们的弱点甚至卑琐处。在我的眼中,当代作家、作品都是丰盈的、原生态的。
我的评论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