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伤寒论条辨【伤寒论著十人书】

纸质书定价:20.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明〕方有执编著,陈居伟校注
  • 责任编辑陈辉,付国英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09-09-01
  • 开本32
  • ISBN978-7-5077-3402-7
  • 版次1/1
  • 印数3000
  • 装帧
  • 所属分类伤寒论注十人书

内容简介及目录

内容简介:《伤寒论条辨》为方氏研究《伤寒论》呕心之作。方氏指出仲景之书兼论伤寒杂病,六经应统伤寒杂病,而伤寒不能统六经,删去王叔和所撰之伤寒序例,将“辨脉法”、“平脉法”移至卷末,重编仲景原文,考订字句,详予注释。方氏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又将太阳病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三纲鼎立”说具体化,并作为重要的伤寒学理论加以提出,各相关条文以类相从,如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于“风伤卫”中;凡麻黄汤证及其以“伤寒”冠首的条文列于“寒伤营”中;凡青龙汤证及其“脉浮紧”、“伤寒脉浮”的条文列于“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中。
《伤寒论条辨》前3卷为辨太阳病篇,即首卷论风伤卫、第二卷论寒伤营、第三卷论风寒两伤营卫;第四卷为辨阳明、少阳病;第五卷为辨三阴病;第六卷为风温杂病、霍乱、阴阳易及差后劳复等病症;第七卷为痉湿暍病及辨脉法;第八卷为汗吐下可与不可等篇。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方氏之学术观点在《或问》、《痉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伤寒论》经方氏整理编次后,进一步加强了原文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重点突出,对后世影响较大。

著者生平:
方有执(1522~?),字仲行,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四方游学。方氏推崇仲景之学,精心于《伤寒论》,认为治伤寒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方氏认为《伤寒论杂病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经成无己的注解,又多窜乱;后世之人惟徇私己,冠履倒置的情况更是严重。于是历经二十余年,方氏对《伤寒论》逐条加以考订,在七十一岁时完成《伤寒论条辨》8卷。其后,喻昌、张璐、吴仪洛、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章楠等医家承其学,形成《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

版本流传:

《伤寒论条辨》自成书后,其版本流传主要有:
1万历年间初刻本。
2康熙年间浩然楼刻本。
3四库全书刻本。
4清同治四年(1865)成都过学斋刻本
5清秩斯堂刻本
6清苏州隆溪堂刻本
7 1925年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刻本
8 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据1925年渭南严氏原版重印本
9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铅印本。

校注说明:

《伤寒论条辨》作为明清时期伤寒错简重订学派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学术影响,自其成书以来,一直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目。此次点校本着呈现给读者一本最佳的读本为目标,对原书进行了认真的点校:
1校注版本
以《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收录的康熙己亥菊秋月浩然楼刻本影印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收录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铅印本为对校本。
2校注方法
(1)以对校、本校为主,理校为辅的方法。
(2)将原书竖排版改为横排版:为适应横排版的需要,原书“右”、改为“上”,“左”、改为“下”。
(3)对原书进行标点。
(4)原书繁体字改为今简体字;凡明显错字、别字以及通假字如:大溪(太溪)、大阳脉(太阳脉)、已上(以上)、内诸药(纳诸药)均径改不注;古字如:蘖(柏)、欬(咳)、胎(苔)、讝(谵)语、鞕(硬)等,均改为今通用字。原书中训释经文字词出现如“内,音纳”;“乾,音干”等情况时,保持原貌不予改变。
(5)凡疑似之间,或影响原文理解的内容均不改底本,作注说明其它版本情况。
(6)对某些生僻字词作了简单的注音及注释。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