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带光盘)

纸质书定价:58.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陆瑞英演述,周正良、陈泳超主编
  • 责任编辑刘丰
  • 页数429
  • 出版时间2007-05-01
  • 开本16
  • ISBN978-7-5077-2844-6
  • 版次
  • 印数0
  • 装帧
  • 所属分类民俗研究

内容简介及目录

内容简介
        以太湖为中心的农耕地区都有唱山歌的习俗,被称为“吴歌”。常熟白茆山歌是吴歌的典型代表,高亢嘹亮、婉转激越。陆瑞英是当地公认最出色的歌手,2006年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本书收录了她在故事、歌谣上的代表作品。该书对于作者的每一篇作品,均以记录稿、整理稿两种形式记录。记录稿完全对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用吴语记录,为我国民间文学提供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文本形态;整理稿对文中方言进行了替换和详细注释。该书部分作品的录音文件还制成光盘随书出版。

媒体关注
中央电视台报道       
        以太湖为中心的广大农耕区域,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因为当地是吴方言区,所以通常又被称为“吴歌”。江苏常熟古里镇的白茆乡的白茆山歌是吴歌的典型代表,而在当地众多的优秀山歌手中,陆瑞英是群众公认的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一位。5月17日,汇集了这位75岁汉族民间文学杰出传人代表作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在京正式与读者见面。 
        《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由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中国俗文学学会联合编辑,周正良、陈泳超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发行。在5月17日举行的首发仪式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文联等20余名专家到会祝贺。
         陆瑞英,1932年农历5月初九日出生于白茆乡塘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到白茆扫荡,将她家的房屋烧光。不久,父母离异,孤苦伶仃的陆瑞英由祖母顾妙和收养。8岁时曾短暂上过半年私塾,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纺纱放羊,贴补家用。在枯燥单调的纺纱过程中,陆瑞英随祖母学会了很多山歌,听到了很多民间故事。13岁时,就跟随同村的伯伯叔叔们到外村打短工下田干活,又在更粗犷的风气下领受了喊山歌等多样民间艺术。她天性聪颖,山歌、故事一学就会,而且她又真心喜爱这些东西,时时留心请教学习,加上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使她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多次作为本乡歌手代表在对歌活动中大显身手,赢得了“金嗓子”的美誉。2006年,陆瑞英作为吴歌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了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人们通常对吴语地区的文化想象都是吴侬软语、似水柔情,但是吴地山歌的特色却并非如此,它高亢嘹亮、婉转激越。早在1918年“歌谣运动”时,吴歌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吴歌小史》等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复兴、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故事卷)的编纂出版,吴歌及吴语故事更加绽放了其迷人的魅力。
        此次出版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主要包括故事和歌谣两个部分,收录陆瑞英在故事、歌谣上的代表作品,每一篇作品均以记录稿、整理稿两种形式记录。记录稿以科学性为旨归,完全对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用吴语记录。整理稿对文中方言词进行了替换和详细注释,为不熟悉吴语的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文本,目的在于扩大作品的受众面。随书赠送的光盘中附有部分作品的录音文件。
        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有价值的民间声音日益消泯,那么陆瑞英和歌谣、故事传承现状如何呢?陈泳超说:“尽管陆瑞英本人唱山歌、讲故事的经历是如此有声有色,尽管这些山歌、故事本身也是那么美妙动人,但是,作为地方群众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摆脱了繁重的农田劳作,人们也淡化了高唱山歌的激情;艺术样式的丰富多彩,人们对相对简单的民间故事也不再那么渴求。这是多数民间口头艺术的共同现状。”
        学者们认为《陆瑞英故事歌谣集》的出版不仅可以尽可能将陆瑞英口头艺术保存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于民间口头艺术如何在新的文化生态下调整生长,对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提供了许多可资参考的探索。


相关活动
        2007年5月17日,《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举行首发仪式,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文联等20余名专家到会祝贺。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