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伤寒贯珠集【伤寒论著十人书】

纸质书定价:16.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清〕尤在泾编著,张立平校注
  • 责任编辑付国英,陈辉
  • 页数159
  • 出版时间2009-09-01
  • 开本32
  • ISBN978-7-5077-3196-5
  • 版次1/1
  • 印数3000
  • 装帧
  • 所属分类伤寒论注十人书

内容简介及目录

内容提要:尤怡于仲景之学钻研甚深。其所著《伤寒贯珠集》,对不但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归类,突出了伤寒治法特色。
该书共八卷,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如太阳原出之病以正治之法,其他则赅以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及类病法等。阳明腑病多于经病,腑病予正治之法,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异;次为明辨法,以攻下及外导润下等法;又其次为杂治法,或散或下以疗病变发黄、蓄血等证。少阳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有汗吐下之戒,惟小柴胡汤方和解表里,为少阳正治之法;其次则有少阳权变法,和解而兼汗、下之法;又其次为刺法。太阴中风则以桂枝汤发汗之法;经脏俱病之证,与先里后表之法。少阴为太阳之里,居厥太二阴之间,有邪在太阳而已内及少阴者,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者,有邪在少阴而或兼厥阴、或兼太阴者,其治法不外清法、下发、温法、生死法。厥阴病,阴极阳复,故宜先辨厥热进退,以明生死之机,次论生死微甚。厥阴有寒热,治则有清法、温法之别,次又有瘥后劳复等法。
尤氏《伤寒贯珠集》,以治法提挈纲领,条理通达,又不囿于古人,颇有自己的创建,于我们学习《伤寒论》及临床辨证应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简介:尤怡,(?~1749年),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尤氏自幼聪颖好学,性格沉静,工诗善书,曾因生活所迫而鬻字于寺院。后转攻医学,就学于苏州府名医马俶(字元仪),颇受器重,医术益精。至其业医故里,初不著于时,后因其论病深中肯綮,疗疾每获奇效,而名噪一时。然尤氏不求闻达,而闭户潜修医理,著书立说,著有《伤寒贯珠集》8卷(刊于1810年)、《金匮要略心典》二卷(刊于1732年)、《金匮翼》八卷(刊于1768年)、《医学读书记》三卷附《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二卷等。此外,尤氏尚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文学著作刊印行于世。

版本流传情况:
1.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朱陶性氏活字版校印
2.清苏州来青阁据朱陶性活字本重刻
3.清苏州绿荫堂印行本
4.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
5.(日)文正九年(1826)小川氏校刻本
6.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刻本(席树馨点校,附条目古方)(题作“宗圣要旨伤寒贯珠集”)
7.清光绪间刊本
8. 光绪间抄本(六卷,陆懋修批校)
9.清末广州惠济仓刻本
10.清刻本
11.宗圣要旨本
12.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13.中国医学大成本
14.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前本重印
(以上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15. 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清末广州惠济仓刻本排印本重印本
16. 199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据日本小川汶庵校刻本(稽古斋藏板))
17.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本(以清嘉靖十五年庚午(1810年)朱陶性活字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1.校注版本
本书以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朱陶性氏活字版校刻本为底本,清末广州惠济仓刻本、小川氏校刻本为对校本。
2.校注方法:
(1)底本与校本内容不同,而底本较优或意相近不影响理解原文者,不做校改。
(2)对于原书格式进行适当调整,文中不加说明;将原书竖排版改为横排版,原方位词“右”、改为“上”,“左”改为“下”。
(3)原书繁体字改为今简体字;凡明显错别字、通假字,均直改不加注;古字,如“衂”、“上辟+下木”等,改为“衄”、“柏”等今通用字,但某些已经习以为常的古字或通假字如“鞕”、“内”等,不做校正。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