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伤寒百问·伤寒百问歌【伤寒论著十人书】

纸质书定价:14.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北宋〕朱肱著 李燕敏点校/〔南宋〕钱闻礼撰 李燕敏点校
  • 责任编辑陈辉,付国英
  • 页数207
  • 出版时间2009-09-01
  • 开本32
  • ISBN978-7-5077-3243-6
  • 版次1/1
  • 印数3000
  • 装帧
  • 所属分类伤寒论注十人书

内容简介及目录

内容简介:《伤寒百问》和《伤寒百问歌》这两本书都是以简单易懂的形式阐明和发展了《伤寒论》的成就,启发了人们学习《伤寒论》的思路,指导后人如何深入学习《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磨贡献巨大,是研读《伤寒论》的重要读本,故将两本书合在一起,以便于读者进行互相参照学习。

《伤寒百问》
著者生平及学术思想简介: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11世纪至12世纪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朱肱潜心研究伤寒20年,先于大观元年(1107年)著成《伤寒百问》6卷,类聚伤寒条文,设问答百题。此外朱肱还著有还辑有《内外二景图》、《针灸经穴图》等。
《伤寒百问》以通俗的语言,用问答的形式,来叙述《伤寒论》的原意。书中设一百问,论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及杂症,抓住了其纲要,易于理解。书中对阴毒伤寒、妇人、小儿伤寒的证治也做了详细论述,充实并发展了《伤寒论》的内容。
朱肱首创“六经”之说,他明确指出:“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六经病证即是由风寒邪气侵犯经脉所致。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他强调对《伤寒论》的研究必须以经络论三阴三阳,以阴阳表里为辩证大纲。该书以足之六经循行及病态阐述伤寒病的真实表现,形成了《伤寒论》的经络学说。
朱肱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朱肱还提出了“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其证者某经之药,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完全矣。”的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版本流传情况

《伤寒百问》 六卷
1. 日本宝历三年(1753)书林涩川清右卫门刻本
(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伤寒百问歌》
著者生平及学术思想简介

钱闻礼,南宋医家,嘉兴(今属浙江)人。绍兴(1131-1162年)年间任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通判。其撰《伤寒百问歌》四卷,共九十三首。
《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了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对《伤寒论》主要论点的理解,对后世研究学习《伤寒论》具有很大的帮助。

版本流传情况
1.元至大二年 己酉(1309)刊本
2.万历年间雷杏泉刻本  栖芬
3.1912年武昌医馆据元曹氏刻本重刊(首行作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
(以上版本情况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人卫本(1960.8第一版。,1982.9第二版)

点校说明
1.校注版本
本次点校《伤寒百问》以日本宝历三年(1753)书林涩川清右卫门刻本为底本,以清•续四库全书为对校本。
本次点校《伤寒百问歌》以1912年武昌医馆刻本为底本,以人卫本为对校本。
2.校注方法
(1)采用对校为主、理校为辅的方法。
(2)为保持原书之貌,个别字底本与校本内容不同而意相近或不影响理解原文者,不做校改;
(3)将原书竖排版改为横排版:为适应横排版,原书“右”改为“上”, “左”改为“下”。
(4))原书繁体字改为今简体字;凡明显错字、别字以及通假字,:括楼(栝蒌)、四支(肢),均径改不注;古字如:蘖 (柏)、欬(咳)、胎(苔)、讝(谵)语、鞕(硬)、耆(芪)改为今通假字。
(5)对某些生僻字词作了简单的注音及注释。
(6)对其中所涉及的方子的来源均作了注明,以便于读者查阅。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