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景颇族调查研究基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负责人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李伟华博士。基地有志于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景颇族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这部日记从来没有局限于一个景颇村寨的仪式与日常,而是把全世界景颇族发生的事都与他所在的村寨进行对接,心里怀抱着整个景颇族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也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一些政...
纳古镇回族人数、回族传统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及回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云南省回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04年云南大学启动建设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和示范基地,目前,研究基地已经接待过来自美国、日本、埃及、沙特、缅甸、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国内一些大学的研究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冯瑜老师于2007年接手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负责工...
云南大学南溪村纳西族调查研究基地始建于2004年,基建总投资35万元,主体建筑为一栋标准二层纳西族民居式土木结构房,附带一栋古老木楞房,能够同时接纳10~15人左右的专家、学者、调查人员进行驻站工作学习。自2005年开始运作,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包括四期民族学人类学暑期学校),接待约150名来自全国各大院校以...
“古玺”是战国时期的文字数据中数量较多的一类, 吴振武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后就指出,“传世和出土古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发展、职官制度、地理沿革、姓氏状况等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仅就战国文字研究而言,古玺是同时期除竹简外的最大宗战国文字数据。其单字之多,是其他材料文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裘锡圭、李学勤先生都有类似的看法。传世和出土古玺著录书蔚为壮...
箐口村是从事少数民族生态环境、水文化、稻作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以及哈尼族文化等领域研究的福地,许多专家学者在箐口村开展调查研究,也有许多机构在箐口村建立研究基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基地是云南大学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芭蕉箐是一个苗族自然村寨。现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东村镇石桥村委会。属于山地农业地带,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旱地种植和家畜养殖。芭蕉箐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表现在服饰、起居、娱乐、丧葬、 婚恋、葬礼、节庆、祭祀、建筑、手工制作等各个方面。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新民族志实验丛书之一。是当地苗族村民——文化持有者化书的。是严格意义上...
本书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近几年“社会工作实务探索与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介绍了当前国际社区工作发展模式及相关理论,借鉴国际社区工作经验模式立足本土社区特质,重点围绕老年服务、儿童及青少年社区服务领域开展社区工作实务介入及行动研究。实务研究主要涉及机构养老过程中老年人生活适应、服务传递及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应用小组工作、体验学习等实务...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长期以中国西南研究为专长,本书即是以“变迁中的中国西南”为研究背景,收录与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相关。不同民族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如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乡村旅游开发中村落的景观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民居及文化的变迁所导致的居住空间结构的延续和民居格局的分化与重组,民族文化变迁中农村养...
本书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近几年“社会工作实务探索与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政府购买机构服务、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组织也机构的内源力提升、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业务拓展与转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几个视角入手,围绕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在当下的处境,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讨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发展的问题。本论文集是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长期以中国西南研究为专长,本书即是以“变迁中的中国西南”为研究背景,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处于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下的云南西北的丽江市以及边境沿线的河口县进行调查研究,从空间与流动的角度来呈现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和国家化进程下这两个地方及其人群的日常生活。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以及对于流动性的关注,是近年来西方人类学研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