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译丛》第3辑内容丰富,收录了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文章,如沙畹、雷慕沙、田仲一成等,他们的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如建筑、儒学、文学、医学等。
伏羲、女娲在中国神话系统里具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学界所关注和多有涉及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可谓蔚为大观。而所处中原腹地的淮阳因其独特的位置和丰富的神话资源,一向被看作是上古神话尤其是伏羲女娲神话流传、嬗变的中心区之一。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把伏羲、女娲两位大神放到淮阳这个特定的区域内,从区域民间信仰的角度进行研究,力图运用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
本书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的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围绕各个非遗项目的表现样态、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创新发展等内容,摸家底,归类别,探究竟,谋发展。同时,针对其中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艺术特色浓厚的项目,如剪纸、皮画、面塑、刺绣等项目进行个案研究,对其艺术表现与技法、审美特色与价值、传承保护与发展展开学理性研究...
《壮族史诗民族志英译研究》是黄中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的结项代表成果之一,为项目成员参与《布洛陀》翻译研究的心血结晶,内容分上、下篇,分十七章,23万字有余(WORD文档统计显示)。其中,上篇五章,下篇十二章。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壮族史诗《布洛陀》抄本原典的专著,也是首部专题探...
2017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合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加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并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两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本辑从鄂尔多斯学研究、地方学研究、铸...
本卷以6000-8000年前的阿勒泰滑雪岩画为起点,探讨北方古代的冰雪文化。中国阿尔泰地区及欧亚大陆北部区域分布有大量距今6000年至2000年的滑雪滑冰岩画,这些岩画曾经见证了人类冰雪文化不断发展和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阿尔泰山区域是亚欧大陆北部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该地带降雪丰富,永久性冰川积雪广布,是世界冰雪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阿勒泰...
本书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的冰雪文化。由于史料局限,研究主要年代为清代,梳理以冰嬉为主的清代冰雪文化。包括:冰床的历史渊源以及宫廷冰床、民间冰床等方面;民间冰雪民俗与传说;文人笔下承载了更多超越本体的意向,成为朴素、高洁、托物言志的载体的冰与雪;西方现代冰雪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文化;冰嬉制度与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特质的冰雪文化。中国北方地区属“泛北极文化圈”范畴,东北地区每年有长达半年以上的寒冷季节,人们为了适应这种生存条件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冰雪文化也融入到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冰雪文化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
本书建立在作者十多年实地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卡瓦格博雪山为主题,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文字,借助大量的图片(包含照片、地图、手绘),展示卡瓦格博的整体自然文化风貌,力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语境中,深入探讨卡瓦格博神山文化以及自然观对生态环保行动及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来自于汉地和藏地的生活环境,长期致力于滇藏山地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
本卷主要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诞生、藏族先民“原生态”的自然观与宇宙观、高原山水文化区的类型与价值、神山家族的形成和区域如斯巴诞生时的九座神山等神山体系、圣水神湖的形成和分布、青藏高原水系是文明的发源地、高原山、水、盆地人文生态系统、神山圣水的人文内涵和生态意义等。